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4年05月28日 星期三

    “舌尖”上的中国文化精神

    杜浩 《 中华读书报 》( 2014年05月28日   08 版)

        4月15日《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在北京举行首映式,首映式上首度公布了部分精彩片段。当天的片花播放了上海“铲刀帮”运用“蓑衣刀法”实现“整鱼脱骨”的利落画面,让人对《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的播放,充满期待。(见4月16日《京华时报》)

        总导演陈晓卿介绍:《舌尖2》延续了第一季的主题,全片分《脚步》《心传》《时节》《家常》等8集,在内容上更注重挖掘人文故事,讲述和探讨人与食物的关系,“第一季可能在讲温情的故事时没做到家,第二季会弥补这点缺失”。第二季涉及150多个人物,300余种美食,要统摄这些内容,并围绕两个主题来展现,“我们一个主题是把美食的来源、做法、传统说清楚,另一个主题是展现和美食相关的人物”,“我们希望,通过《舌尖》展示的中国美食这个渠道,能让海内外观众看到中国的人文传统和社会变迁”,展现国民性格的倔强、节俭、坚韧。相比第一季,《舌尖2》加强了对社会文化层面的挖掘,以美食见人生。这不由得会再次激起观众对《舌尖2》“以观其妙”、“以观其徼”的兴趣。

        从《舌尖2》导演介绍的该记录片的题旨和内容来看,应该是介绍和叙述饮食或美食之道、饮食或美食源流故事、饮食或美食与人物的关系,这除了挖掘和展示中国的饮食文化,更主要的是来发现和表现其背后的中国人的生活智慧,中国文化的精神。的确,对我们的观众来说,观看或欣赏《舌尖2》这样的记录饮食或美食的纪录片,不仅是要看到其中我们民族饮食的技艺和艺术趣味,得到对传统饮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更主要的是领会民族饮食文化艺术中的生活智慧,和中国文化精神。

        中国人对待饮食,是抱一种郑重的态度的。这种饮食态度,可以从许多方面看出来,任何人翻开《红楼梦》或者中国的其他小说,就会震惊于书中反复出现、详细描述的那些美味佳肴,比如《红楼梦》中曹雪芹描写的黛玉的早餐和宝玉的夜点等等。

        中国文人郑板桥赞扬大米稀饭,是天寒地冻时的日常饮食,是穷困生活中暖老温贫之具,是生命中可以为继的东西。

        在国外,没有一个诗人或作家肯屈尊俯就,去写一本有关烹调的书,他们认为这种书不属于文学之列。然而,我国古代的戏曲家和诗人李笠翁,却并不以为写一本有关蘑菇或者其他荤素食物烹调方法的书,会有损于自己的尊严。中国的另一位诗人和学者袁枚写了厚厚的一本书,来论述烹饪方法,并写有一篇最为精彩的短文描写他的厨师。

        而明清文人中的不少小品文的题材中包括的很多品茗的艺术,和饮食之道中的性灵生活,也非常有情趣,令人玩味。

        中国的文人们,发明了“东坡肉”,把菊花丛中持蟹对饮,看做是最迷人的风雅之举,把歌咏本乡的“鲈脍纯羹”视为富有诗情画意。正是中国人尤其是中国文人在饮食问题上所抱有的这种郑重的态度,使饮食,使烹调,具有了文化的气息,上升到艺术的境界,包含了“道”的意味。

        所以,要了解中国人的生活,理解中国人的性格和文化心理,就需要通过饮食技艺、烹调艺术去把握,或说,我们民族的饮食艺术,是能够反映出中国人的性格的,也能见出中国文化的智慧和精神的。《舌尖2》的导演介绍,通过这部片子,“以美食见人生,展现国民的性格,让人们看到中国的人文传统”,可谓抓住了这个饮食问题的根本和关键。

        河北石家庄市 杜浩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