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余传诗)2013年11月9日,在首届中国上海国际童书展期间,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和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正式发布《上海市青少年阅读状况调查分析报告》,报告显示:青少年的图书消费需求,“刚性”特点表现得相当强烈。无论是纸质读物还是数字读物,青少年的消费水平都要高于市民的平均水平。
调查发现:追求品位与品质,注重个人素质与修养,是知识密集化、生活多元化时代青少年阅读的共趋性倾向;关于对被调查者目前的读书习惯,“影响最大的人”是什么人这一问题,居于首位的是“父母,家人”,其次是“老师、领导”,以下
依次为“同学、同事”,“偶像、明星”等。对于所喜欢图书种类这一问题,居于前六位的分别是:“文学”、“武侠/玄幻/轻小说”、“心理/励志”、“历史/地理”、“自然科学”、“卡通漫画”。经典类型、励志类型、少儿时代读过的、利用网络传播造成较大影响的读物容易对上海青少年造成影响或留下深刻印象。
调查发现:被调查者每天接触纸质图书的时间,“15-30分钟”、“0.5-1小时”分别位居第一、二位,有9.20%受访者选择了“基本不阅读”。“1-3本”和“4B6本”是过去一年中大约阅读了多少本(不包括教科书、教辅读物、期刊)“纸质图书”问题分居首、二位的答案。这一结果表明上海青少年的纸质阅读量要明显高于“2013市民阅读调查”中市民的阅读量。此外,被调查者每天阅读数字图书(上网或使用手机、阅读器、IPAD等)时间超过一个小时的比例为25.52%,大大低于“2013市民阅读调查”的49.97%;而在一小时以内的则比“2013市民阅读调查”则高出近36个百分点;“很少上网”者集中为7至15岁、46岁及以上这两个年龄段。
调查还显示:被调查者所阅读的(纸质或数字)图书的主要来源,居于前四位的分别是“自行购买”、“图书馆借阅”、“免费数字阅读”、“向他人借阅”,这与2013“上海市民阅读调查”的排名完全相同。被调查者购买纸质图书的主要方式,58.67%是在“实体书店购买”,40.37%是在“网上购买”。在一年中自行购买纸质图书的支出,占首、二位的分别为“51-100元”(25.35%)和“101-200元”(22.70%),比“2013市民阅读调查”同样排名的同样选项高出2.96%和5.48%。而“只看免费的”排在购买数字出版物支出选择的首位,比例为41.16%,与“2013市民阅读调查”的首位相一致。表明数字出版物购买的非刚性和不确定性依然是明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