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3年10月30日 星期三

    姜德明的期刊书话有一个特别之处,他关注的大都是冷僻的不为人知的但是深具内涵的小刊物,名牌杂志他写得极少。《丛刊识小》在“冷僻”和“小”两个方面又往远走了一大步。

    《丛刊识小》与“期刊书话”

    谢其章 《 中华读书报 》( 2013年10月30日   11 版)
    《丛刊识小》,姜德明著,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5月第一版,28.00元

        藏书爱好者都知道姜德明先生新文学图书收藏很厉害,巴金曾对姜德明说“除了唐弢以外,大概你藏的新文学书最多了。”(姜德明《流水集》)实际上姜先生所藏民国期刊也同样是很厉害的,只是不为人注意罢了。据我所知,能在民国杂志收集上与姜德明相提并论的只有唐、范用、胡从经等几位。如果说藏刊的数量姜德明尚不能“独领风骚”,姜德明写作“期刊书话”的数量则无疑没人可及。《丛刊识小》即姜德明新出书话集。“期刊书话”这个词是姜先生在本书序里提出的,我觉得以后应该是如“书话”一样成为专门用语,以前使用“刊话”毕竟拗口。

        姜德明的期刊书话,有一个特别之处不知道大家注意没有,他关注的大都是冷僻的不为人知的但是深具内涵的小刊物,名牌杂志他写得极少。《丛刊识小》在“冷僻”和“小”两个方面又往远走了一大步,因为光是何谓“丛刊”,它和期刊杂志有甚区别,就得解释半天,还不见得人人能懂。姜德明写道“唐弢先生一向重视文艺期刊。我同意他说的,读旧时的文艺杂志有走进历史现场的感觉。有时让我感到,无名小刊提供的信息量有时会超过名牌巨刊。”所以“因此决定专门谈长期被人忽略的文艺丛刊。”

        “丛刊”,今天我们称之为“杂志书”,也叫“MOOK”,这样的三个名字。《读库》《悦读》《温故》《闲话》《老照片》《历史学家茶座》都要算MOOK圈里混得不错的,其中《老照片》是龙头老大,已有十七年之悠久历史,且引领了举国“老照片热”。

        我非常不同意“MOOK”概念是从日本引进的这种说法。《丛刊识小》里的许多品种足以推翻这种论调。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很早以前革命前辈就智慧而熟练地使用了这种奇特的出版方式,使之成为了另类的斗争利器。姜德明写道“所谓‘丛刊’,即那种事先未向政府当局办理登记手续,取得合法刊号的期刊的另一种形式。这是前人为了避免审查机关的迫害而创造的期刊丛书化的巧妙手段,借以争取言论和出版的自由,本身即充满了智慧和斗争的色彩。”“我在编辑本书过程中,发现利用丛刊的形式出版的文艺刊物,在抗日战争期间的上海‘孤岛’时期,和解放战争期间的国民党统治区独多,证明当时国家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斗争形式尖锐激烈,不少丛刊反映了人民革命的愿望和呼声。”

        常有书友问,那些标有“某某丛刊”、“某某第一辑(集)”的,算不算期刊?我开始也不懂这些“似书似刊”的出版物到底应该算书还是应该算期刊,后来多有留意,方略有领悟。这个问题要分两个阶段来讲,解放前是一回事,解放后是一回事,盖两者的出版发行政策规定大有不同。

        由于丛刊的样子“似书又似刊”,以致后来图书馆的分类成了头疼的问题,不知道是应该划为图书还是划为期刊,借阅者也常常犯晕。1961年的《图书馆》杂志上有篇文章《论图书和期刊的划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撰)专门论证这个问题。今天,《老照片》《读库》它们在书店里就往往不与期刊放在同一架上。这些小问题其实将牵扯出一个大问题;将来是将“MOOK”写入现代期刊史还是写入现代图书史?我个人之见,写进现代出版史吧。

        《丛刊识小》每篇文章均附有书影,图文并茂地带领我们回到某个特定的历史现场,同时又可以获取新闻出版方面的知识。如果你读得再仔细一些,也许还会有其他意想不到的收获。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