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语境下儿童诸多现实问题的凸显,“儿童学”或儿童研究,逐渐引起国内外学界新的关注,譬如近年来日本学者小林登就一直致力于将“儿童学”体系化,并于2003年11月创办日本儿童学会。就国内情况来看,有些高校也曾组织“儿童学学科建设笔谈”或举办儿童学国际研讨会。然而,相较于这些进展,儿童学基本教材的缺乏,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陈永明主编的新著《儿童学概论》适逢其时,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
该书以新的思路与内容来整合迄今为止的儿童研究,给新世纪儿童学的恢复或重构,带来一种新的视野。诸如将儿童福利与娱乐政策纳入其中,并专辟一章探讨环境因素与儿童成长的关系。
全书结构清晰,主要内容包括:儿童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儿童学的跨学科领域探讨,儿童学专业课程的构架等,其中对日本情况的介绍尤为详细。这对我国儿童学学科的课程建设,有着不小的启示。
“儿童学”一词,源于德国。1896年德国学者奥斯卡·克里斯曼在他的博士论文中首次对该词的意涵予以系统全面的说明。我国于20世纪20年代也曾出现出儿童学的相关著述。然而,对于作为一门学科的儿童学,究竟应包含些什么,并无共识。
对此,该书认为当代儿童学实系一次学科整体重构的广泛而深刻的探究,而绝非是模糊教育学、心理学等传统学科边界的“搅合”。
基于此,在一定程度上,该书跳出传统的学科视域,注重对儿童整体的把握,既关注儿童与教育、儿童与营养、儿童与健康的关系,也关注儿童与科学、儿童与哲学、儿童与文学、儿童与音乐、儿童与绘画的关系,同时还考虑到儿童心理发展的问题。
书中所涵盖的这些范围,表面看来,五花八门,杂乱无章,但是其内里,却呈现出作为一门学科的儿童学的基本框架,这无疑大大便于儿童学初识者的进入。在作为学前教育专业基础课程教材的意义上,可以说,本书实现了这一初衷。
该书的最大特点就是,试图在吸收当代国内外儿童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融合或整合各门学科的优势,拓展或重新建构儿童学的学科内涵。
遗憾的是,该书也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各个章节的体量有大有小,有些仅有三节,有些则有六节,其论题之间的逻辑性联系也有所欠缺,这或许是多人合编的教材所难以避免的通病。
此外,尽管该书为我们勾勒了儿童学的基本构架,其中涵盖了儿童社会学、儿童生态学、儿童文化学的研究,然而,作为一门学科的儿童学,如何提出一些基础的或能取得最低共识度的研究议题,恐怕需要更为细腻的考量。
当然,有关这些问题的深入探讨,并不是单单一本教材能完成的。瑕不掩瑜,该书对当前国内学者“使儿童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很有必要”的热情呼吁来说,是一本及时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