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3年08月14日 星期三

    “顶风换教材”,风何在?

    《 中华读书报 》( 2013年08月14日   08 版)

        近日,教育部紧急叫停海南、广东江门违规调整中小学教材行为,但却难以摆脱权力寻租和垄断保护的舆论质疑漩涡。早从2001年开始,我国就顺应世界趋势和现实需求,着力打破“大一统”的教材垄断格局,推行教材多样化建设。然而,理想虽丰满,现实却骨感,好经屡屡被念歪。(7月14日新华网)

        云南腾冲县“盗版《新华字典》事件”还没淡出公众视线,广东、海南等地竟又发生违反教育部规定顶风调整中小学教材的事件。要不是这次的“羊毛”薅得太过狠心,或者三两个科目“渐进”地“调整”一下,或许也就不会如此快地东窗事发了。事实一再证明,每年数百亿元的教材“唐僧肉”,如果没几个孙悟空护卫着,蒸着吃还是煮着吃,不过是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偏好罢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你才能读懂———距教育部下发关于“2013年秋季学期各地仍沿用2012年使用的教材版本”的通知还未满月,海南省、广东江门市对学生教材予以大面积更换。

        这几天,有关反思与追问的声音很多,大多显示出了一种悲愤的情绪:最该纯洁而本分的地方,却最肆无忌惮地窜涌着利益配置的潜规则。事实上,恰恰是这种幼稚的逻辑,放任了教材选用的监管与问责。譬如海南此次调整教材用书涉及面如此之大,仍在通知开头假意声称“除个别学科有所调整外,绝大部分学科仍沿用2012年使用的版本”,目的无外乎是为了掩人耳目。这就说明三个道理:一是人家比局外人更知晓教育部对教材的相关规定,不属于“误打误撞”;二者,从决策到执行,一路畅行无阻,教材变脸不费吹灰之力,职能监管又是“自说自话”的游戏;三者,调整或者不调整,用教材的反而没有决定权,“上级推荐”成了闪避程序正义的黄马甲。

        有人说,这是赤裸裸的“顶风作案”。教育部说“不许”,话音尚未落地,小动作就呼啸而至,这让权威禁令情何以堪?然而冷静想想,所谓“顶风换教材”,真有什么强劲的“风”、约束着教材市场的秩序吗?目前,我国教科书的选用工作所依据的是教育部办公厅2005年2月2日下发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材选用工作的通知》。但是,该规定并未对违规的处罚作出实质性规定,仅在第六条写道:“教材选用是一项业务性很强的工作,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均不得干预教材选用工作。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各地(市)教材选用工作进行监督,要设立投诉和举报电话、信箱等,接受社会监督,及时纠正和处理教材选用工作中的问题。”这次海南、江门被曝出更换教材后,教育部发文责令进行了整改。而此前2009年四川删减书目一事,最终只是被口头批评,甚至没有进行整改。规范如此绵柔,禁令又能吓得了谁呢?

        如果“叫停”就是最后的罚单、如果地方保护的游戏规则不能被打破、如果教材寻租连丢官的风险都没有,一本干净的教材,迟早仍是现实的奢望。

        (江苏省南通市邓海建)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