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清华大学4000多名研究生在校体育馆举行毕业典礼。这“最后的一课”里没有煽情、没有调侃,只有温情的叮嘱。校长陈吉宁的叮嘱聚焦于两个字———良知,他嘱咐学生要坚守良知,拒绝做“高知坏人”。(7月17日《北京日报》)毕业典礼,这不仅是大学中,同时也是人生中的重要一课。不知已有多少大学校长在这“最后的一课”上的谆谆告诫,成为传遍四海的佳作。一些大学校长在这重要一课上的展现,早已不仅仅是毕业典礼上学子的期待,也成为媒体社会的翘首期盼。然而,在大学精神普遍缺失,大学行政化色彩浓厚的国内高校里,近些年来鲜有能够注定要流芳百世、众人争相传阅的毕业演讲。本该是大学校长给学生上的重要一课,往往成了官话堆积的应付、离别时的煽情及疯狂。虽曾经有大学校长独树一帜率先将网络流行语加入毕业演讲中,在耳目一新的同时也给了学生一股亲切感。但是大学毕竟不是狂欢的娱乐场所;大学校长不是大官也不是大叔,必须有大师的风范。大学这最重要的最后一课不能简单的由宿舍成员啤酒桌前的豪饮变
成全体毕业生校园里的集体狂欢。大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探寻真理的殿堂,也是社会的一枚重要棋子。大学要用自己培养出的人才去推动社会及人类文明的进步。一个既能够行使教书育人职责又能肩负社会责任的合格大学,在最后一课里必须要放眼于学生以后的方方面面,要毕业生找准自己的位置,肩负起自己的责任。清华大学的这最后一课做到了这些。从社会转型、竞争压力到功利思想,从食品安全、环境污染、腐化堕落到金融危机……校长展示出的一个个严峻社会问题需要即将走向社会的毕业生去面对和解决。社会问题在道德良知的底线被不断碰触中变得日益严峻,毕业生是随波逐流还是冷静接受考验?校长给出了嘱咐———要坚守良知,拒绝做“高知坏人”。这看似简单的嘱咐着实是不简单。没有官员姿态的官话,有的是大师的高瞻远瞩,这就是真正大学校长应有的风采;不像甩掉包袱那样撵走学生,而是继续给予人生的启迪和指引,这就是大学应该肩负的职责;教育每一个人都要做好自己,这是社会进步发展的巨大利好。和官话泛滥、煽情漫天的毕业典礼相比较,清华大学的这一课真正展现出了大学风采。当然,或许清华的这最后一课不能成为经典的最后一课,但它的意义非同凡响。相信清华大学以后的最后一课都要试着超越现在的这一课,相信其他高校的最后一课也能在清华最后一课的影响下同样展现出大学的真正风采。
山东省费县刁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