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3年02月20日 星期三

    文学批评多了物质化就少了文学味

    《 中华读书报 》( 2013年02月20日   08 版)

        作为文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今天,文学批评似乎远离了普通公众的视野。它们或是化身为高头讲章,仅仅作为“学术成果”,流传于学院内部;或是被出版商包装成各式各样的书评或“软文”,充斥报刊网络。然而,不可回避的是,文学批评本身具有的功能——助益于作家,服务于读者,正在逐渐丧失。(01-15 来源《光明日报》)。

        看了这篇报道,笔者有强烈的共鸣。自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初开始,我就自费订阅了《当代作家评论》、《作品与争鸣》、《文学自由谈》等文学评论刊物。那上面刊登的一些批评文章,我每篇都要仔细阅读,反复体味。那些思想深刻、锋芒毕露、语言生动、批评中肯的批评文章让笔者如饮甘泉。对读者理解作品的精髓,理解文学的要义都大有启迪,对作者把握生活脉搏、提高创作水平也大有促进,对繁荣文学事业也起到了助推作用。

        但是,近些年,文学批评已经变味。市场味、铜臭味、庸俗味很浓。很多的文学批评是无条件地对作者、作品进行肉麻的吹捧。好象世界几百年、中国几千年才会出现这样一个伟大的作家,这样一部伟大的作品。作家是浑身上下玲珑剔透,闪闪发光,作品是白壁无瑕、炉火纯青、登峰造极。好象那些形容到极点的副词、形容词都集中到一起开会来了。也不管作者的心脏好不好?读者的胃部行不行?再么就是说一些空洞无物、不咸不淡的大话、套话;说一些云遮雾罩、不着边际的废话、屁话。还有的批评家特别喜欢卖弄,满篇都是新术语、新名词、新概念,明明一句很明白、很简洁的语言就能说得很清楚、很到位,他偏要弯绕绕地说一些个个都不理解、人人都不明白的“鸟语”。就象赵丽蓉演小品时说的,就是不好好地说人话。这样的文学批评对作者来说,起不到半点磨刀石的作用,对读者来说,起不到一丝毫的启迪作用。

        为什么有思想、有观点、有见解、有锋芒的文学批评越来越少呢?说穿了,这就是市场化、物质化、金钱化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对文学创作、文学批评的影响越来越大!在越来越市场化、物质化、金钱化的条件下,很多文学作者把创作当作出名、挣钱的手段和途径,很多的文学批评家也把批评当成拿红包,得好处的载体。因此,文学批评中红包批评、礼品批评、物质批评、谄媚批评就大行其道。这样的文学批评离文学创作、离文学批评也就越来越远,离文学读者、文学繁荣也越来越远。

        文学的创作者、批评者还是应该有一点社会责任感,有一点执着、认真的性格,尽可能地摒弃功利思想,尽可能地少受市场化、物质化、金钱化的影响。让文学批评回归批评本位,真正起到“助益于作家,服务于读者”的作用还是应该做到的。

        湖北省红安县  张剑虹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