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舒晋瑜)韩少功、张炜、刘庆邦、毕飞宇、迟子建……因为这些著名作家的到来,鲁中小城淄博在这个普通的冬日显得暖意融融。当年聊斋先生蒲松龄豆棚瓜架之下言之听之的时候,绝不会想象三百年后他的名字会成为短篇小说创作的旗帜。由文艺报社、淄博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三届蒲松龄短篇小说奖(山川杯)评奖结果揭晓,韩少功的《怒目金刚》、迟子建的《解冻》、毕飞宇的《一九七五年的春节》、艾玛的《浮生记》、李浩的《爷爷的“债务”》、阿乙的《杨村的一则咒语》、蒋一谈的《鲁迅的胡子》、付秀莹的《爱情到处流传》8篇作品获奖。
颁奖活动于11月29日在山东淄博举行,同时举办短篇小说创作研讨会。获奖作家之一韩少功表示,写作40年,最深切的感觉是小说越写越难写,读者不大买单,读者和小说的距离也越来越远,这一点从销售量能明显体现出来。他分析其中原因有二,首先作者责无旁贷,作者没写好,没人读;其次读者也有责任,娱乐至死的时代里,大家转向电子游戏机、娱乐工具,许多年轻人对读书没有兴趣。这些问题都是绕不过去的。
评论家、中国小说学会会长雷达指出,评价作品的标准,关键在于作品是否打动人心,能否引起共鸣。现在大家把太多的精力放在研究长篇小说的艺术经验上,对短篇小说研究不够。“实际上,短篇小说有伟大的传统,带有一定的基础性,对文学的训练和要求是最严酷的。每当温习和回顾现当代文学的时候,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优秀的短篇小说,鲁迅、老舍、沈从文等人的小说都是了不起的,今天再看也依然能感到很高的艺术享受。”雷达说。
上世纪80年代文学的繁荣令人怀念,那时候最饱满,最活跃的中国作家都写出了优秀的短篇,后来写得越来越长,这个势头到今天也没有改变。作家张炜认为,那个时候的文学生机勃勃,作家在各个方面心力聚焦,托起了强健有力的文学时代。那个时代一去不返了,可能返回来时面貌也不一样了,返回的途径之一就是重要的作家再回到短篇小说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