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2年09月19日 星期三

    经济学理论的反思与创新

    史晋川 《 中华读书报 》( 2012年09月19日   12 版)
    《新结构经济学》,林毅夫、苏剑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9月第一版,定价:45.00元

        熟悉林毅夫教授的人都知道,尽管他是一位上个世纪80年代在世界闻名的经济学重镇芝加哥大学受过“黑板经济学”严格规范训练的经济学家,但在数十年的经济理论研究生涯中,在骨子里他始终认定经济学是一门经世济民的致用之学。

        林毅夫教授的新作《新结构经济学》,不仅是对旧结构主义发展经济学的反思,也是对已有的旧结构主义发展经济学反思的结果——华盛顿共识的再反思。反思的出发点是一个关乎发展中国家的重大现实问题:如何“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民富国强”(见林毅夫教授在北大的演讲:新结构经济学);反思的目的是要进行理论创新:“提出一个新理论框架”(同上),构建新结构经济学理论,来解释原有的经济学理论无法很好解释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可以认为,林毅夫教授的《新结构经济学》是从对重大现实经济问题深入挖掘研究入手,从而进行经济理论创新的一部集经济理论研究与经济政策研究的力作。

        近年来,林毅夫教授等一批经济学家所提出的新结构经济学,已经引起了国内外经济学界的广泛关注,有许多经济学家对新结构经济学理论发表了各种评论,有赞同的观点,也有保留的意见,甚至质疑的声音。特别是针对新结构经济学理论创新的核心观点——发展中国家在把握要素禀赋与利用比较优势的发展过程中市场与政府的作用及其相互协调,安妮·克鲁格和丹尼·罗德里克等人发表了富有启发性的评论意见。这些学术研究中的不同观点的争论,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经济发展问题的认识。可是,我个人认为,从更广阔的视野来看,林毅夫教授在《新结构经济学》一书中提出的新结构经济学,在经济理论创新方面,具有两个比较显著的特征:

        第一,由发展中国家经济学家所提出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很少能够引起发达国家主流经济学家的广泛关注与重视,而且,即使他们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有所关注,也大都处于经济研究的经济政策研究层面,很少或几乎不可能进入发达国家经济学家占据话语支配权的经济理论研究的前沿视野之中。

        作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学家,林毅夫教授所提出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即:发展中国家在把握自身的要素禀赋与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市场的作用与政府的角色及其两者的相互协调,是一个兼具“形而下”和“形而上”的问题,既有经济政策实践层面的重要意义,同时也具有相应的经济理论层面的重要意义。林毅夫教授的新作反映了他通过自身努力所做出的经济理论创新的特征:用新的经济发展问题发展出新的发展经济学理论。

        第二,发展中国家经济学家的理论贡献,要么是在新古典经济学框架之内局部的理论创新,要么是基本上抛弃新古典经济学理论框架的颠覆性的理论体系创新。但后者又由于意识形态色彩过于突出,或者理论分析的话语体系的不同等原因,很难被主流经济学家普遍接受;同时也由于从理论研究中所得出的经济政策主张过于激进,在实践中无法真正地被各国政府真正推行实施。

        在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建构中,林毅夫运用了四个重要的概念——要素禀赋、比较优势、市场和政府——作为支柱构建起了新结构经济学这一新的理论分析框架。坦率说,要素禀赋与比较优势,市场与政府,都是发展经济学和现代经济学理论研究中,被经常广泛讨论的概念。新结构经济学理论创新的贡献在于:一是构建了一个新的逻辑上自洽的发展经济学理论分析框架,从而在更好地总体把握前提下来研究经济发展中的经济结构变化的决定因素与驱动力量;二是更深入地研究了要素禀赋与比较优势的内在关系,及其它们影响经济结构变化及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

        毋庸讳言,《新结构经济学》的出版,仅仅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学家正在努力展示自己在经济理论创新中所做出的初步成果。正如林毅夫教授所言,新结构经济学只是在为“第三波经济发展思潮开辟道路”。经济思想史表明,许多有影响的重要的经济理论创新,大都同时伴随着经济学新的重要概念的出现。无论如何,我们都有理由期待,由中国的经济学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学家,在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所观察到和所提出的问题,会越来越多地成为全世界经济学家所关注的问题,进而成为全世界经济学家在经济学研究中理论创新的重要源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