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2年08月29日 星期三

    报告文学的式微与现实批判的缺失

    《 中华读书报 》( 2012年08月29日   08 版)

        日前,有媒体报道称,由《红岩》杂志社发起的“红岩文学奖”计划取消报告文学单项奖。虽然目前尚在论证阶段,是否取消尚无定论,但多少折射出了报告文学在网络时代的处境。取消“红岩文学奖”的“动议”,引起了各方热议,有专家认为,这意味着重庆报告文学的黄金时代业已谢幕。(8月11日《新民晚报》)

        据称,如今报告文学作品不多,又大多是应景之作,缺乏有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好作品。也许这是不得不承认的现实。报告文学作家、《文学报》总编辑陈歆耕认为,报告文学写作最吃力的阶段是采访获取素材,写报告文学是个“体力活儿”。因为现在年轻人越来越吃不得苦,所以报告文学越来越缺失。或许这是一家之言。然而,报告文学越来越缺乏文学性,越来越成为表扬稿,自然就越来越不受欢迎。在笔者看来,这才是报告文学式微的重要原因。因为现实社会是个复杂的社会,需要批判的东西太多,而且,需要批判的东西比需要表扬的东西更多,如果报告文学只会表扬,自然就与粉饰太平无二,自然就不会有人待见。

        上世纪80、90年代,是我国报告文学的黄金时代,创作队伍庞大,优秀作品多。那是改革开放之初,人们思想开放,文艺“双百”方针得到了认真贯彻,于是好作品纷呈不断。而进入新世纪以来,社会对批判尤其对政府官员的批判越来越不被容忍,批评者屡屡被官员追究“诽谤罪”甚至投狱,可见社会批判文化越来越不被官员见容。笔者想很多人都拜读过报告文学《大迁徙》,那是反映移民艰难生活的优秀报告文学。然而,该篇报告文学出版非常艰难,其出版后,当地官员不仅收缴报告文学,还跨省拘捕其作者谢朝平。此事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在这样的环境里,包括报告文学在内的以批判为生命的文学文体怎么会兴旺呢?

        虽然说报告文学有很多写优秀人物的作品,但批判性绝不是报告文学的衬托。笔者有个朋友,近年来写过不少“报告文学”,但没有写出名堂。因为其写的“表扬稿”多是应邀的,写完了,所谓的报告文学的生命也就结束了,其思想性和文学性更不敢恭维。报告文学的式微,与社会批判性缺失关系甚大。在笔者看来,报告文学的式微,不只是文学式微的必然,更是社会环境下的必然,毕竟报告文学是最贴近现实最能迅速反映现实的文体。报告文学不能只是歌颂表扬。在重庆学者蓝锡麟看来,好的报告文学应有社会担当,有历史使命感。我们呼吁,《红岩》保留报告文学这个奖项,我们等待、呼唤报告文学的春天归来。

        河北省赤城县  张魁兴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