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2年08月29日 星期三

    “拼同学”:符号消费背后的关系迷失

    《 中华读书报 》( 2012年08月29日   08 版)

        明明学习成绩一般,却非要花好几万元上名校,家长说是为了孩子能交一帮好同学,以后办事就有了硬关系。继“拼爹”后,又出现了“拼同学”的流行词。对此,专家称,这种家庭教育思想会害了子女,靠天靠地靠人不如靠自己。(8月5日《三秦都市报》)

        神奇的汉字,既是时代进步的记录者,也是社会变迁的见证者。如果说“爱拼才会赢”传递着艰苦奋斗的精神,“拼爹”、“拼同学”则挥发着功利主义的味道。更进一步说,“拼爹”、“拼同学”的实质,是将他人视为一种可被利用的资源,力图通过社会关系的运作来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在传统的农村社会中,社会关系建构在血缘和地缘基础上,人们形成了以家庭为核心的亲属网络和以村庄为单位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社会关系具有鲜明的先赋性。随着社会流动的加速和家庭规模的缩小,社会关系的建构扩展到更为广阔的领域,不论是共同的兴趣爱好,还是相似的成长经历,抑或是同样的教育背景,社会关系都具有浓厚的后致性。

        当孩子们上什么学校成为家长们的“脸面”,教育就嬗变为一种炫耀性的符号消费。家长们“就高不就低”,千方百计地上名校,既是为孩子们“敲门”,也是为自己“贴金”。在他们看来,名校学子大都是潜力股,都是未来可以利用的宝贵资源;即使孩子学习成绩一般,也要为孩子建立“人脉”进行投资。好一个用心良苦!好一个未雨绸缪!

        在利益多元时代,价值观念的碰撞在所难免;可惜的是,有些时候,我们会以偏概全甚至本末倒置。和这些“拼同学”的家长一样,人们通常只看到社会关系的正功能,试图通过社会网络的建构来获取更多的社会资源。殊不知,社会关系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即人们在社会网络中扮演的角色越多,受到的约束越多,承担的义务也就越多。

        重索取轻给予,重权利轻义务,功利主义的鬼魅气息正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拼同学”说到底是家长意志的产物,隐伏着家长深谋远虑的利益考量和“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情感纠葛。只不过,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被集体抽离了个性与特性,丧失了主体性。而这一切,恰是教育的生命力所在。

        为了不让孩子们的童年像大人们一样缺乏天真烂漫,为了不让孩子们的精神生活像计算机一样枯燥乏味,“拼同学”能少则少,当免则免。毕竟,虚构的感情,强加的关系,既经不起时间的检验,也经不起社会的洗涤。与其在社会关系中迷失,不如在提高孩子的人力资本上多下功夫。

        湖北省武汉市   杨朝清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