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2年05月30日 星期三

    《隐身衣》,最贴近格非个人经验的写作

    刘 稚 《 中华读书报 》( 2012年05月30日   19 版)
    刘稚,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编辑作品:《国画》、《英雄时代》、《大明宫词》、《花腔》、《大宅门》、《致女儿书》、《和我们的女儿谈话》《生死线》、《典型文案》等。

        推荐图书:《隐身衣》

        写作《隐身衣》的格非也是一个手艺人,实实在在,从容不迫。小说里有一段描写:为一对天朗AUTOGRAPH音箱配置一套系统,“最先考虑的自然是胆机。KT88的推力足够粗犷威猛,但我嫌它声音发干,高频的延展性不够。相比之下,EL34要稍好一些。声音虽说细腻得多,可总是欠缺一点密度感,味道也不够厚。当然,我也可以考虑使用300B。你知道,300B的声音没得说,可惜的是,它只有12瓦的输出功率,能否让我心爱的AUTOGRAPH感到满足,从而达到琴瑟和谐的境界,我心里一点没谱。”“至于音源的选择,我在瑞士的STUDER730D和英国的Linn 12之间摇摆不定” ……所以,你知道了,小说《隐身衣》与音乐有关。主人公是一个电子管功放(俗称胆机)的制作者。作为古典音乐发烧友,他的困惑是,他为客户配置的发烧级音响,往往只是被用来听听刘德华、李宇春什么的,上世纪八十年代风靡一时的古典音乐热已一去不复返了。

        《隐身衣》是最贴近格非个人经验的一次写作,主人公与作者同龄,小说在时间上回溯到“文革”,那时的少年意态、不羁心性,然后是唐山大地震、恢复高考、全民经商……小说描写主人公所珍视的少年情谊如今已不明不白地变质;他的妻子离弃了家庭,在数个男人身边辗转,仍然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亲姐姐为了房子几下狠手;种种,都像是上演现实里的真人秀,如今网上、电视里充斥了这一类“真情告白”,然而,透过这故事的外壳,是整个小说弥漫的苍凉感伤的基调,是主人公置身其中又疏离于外的人生态度。小说里有两处涉及到“隐身衣”的描述:“我是一个专门制作胆机的人……社会上绝大部分人几乎意识不到我们的存在。这倒也好。我们也有足够的理由来蔑视这个社会,过自得其乐的隐身人生活。”

        另一处写到:“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你若向北京人提起‘牟其善’,几乎无人不晓。他是一位名闻遐迩的商人,擅长篆刻,喜欢登山,常和女演员在一起厮混……最为夸张的说法是,无论他在哪个场合出现,你都不可能看见他,因为他穿了一件隐身衣。”前者是生活的失败者,后者像是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里的“当代英雄”,两者构成了今天社会里的两极,一种被主流社会故意地视而不见,一种则有意地从大众视野里隐蔽自己。这因此形成了这个小说叙事的黑洞,在叙事的后面还隐含着另一层、并可能无限伸展下去的叙事。对牟其善的描写只是一个引子,他死在了攀登贡嘎雪山的途中,后半段出场的另一个人——丁采臣才是重点,“他是做什么的,什么来头,我一概不知。可你一见这个人,总觉得他有点神秘兮兮……脸上那神情,看上去有些瘆人。”是不是有点像在写一个“黑老大”?然而,据说,某一天, “丁采臣从东直门一栋三十多层的写字楼顶端——端着一杯咖啡,跳了下来”……直到结尾,我们并不知道丁采臣是死是活,这是小说留下的谜面。

        这个小说让人心生疑窦吧?《隐身衣》就像一个迷宫,绕来绕去找不到出路;或你来到一片光亮处,却发现那完全不是你想抵达的地方。小说结尾,主人公为情势所迫、不明就里地和一个被利刃毁容的女人生活在一起,并用这样的话安慰了自己:“事若求全何所乐?”问号是我加的,世事无解,小说的结尾是一个巨大的问号,它的叙事终结了,然而隐藏其后的黑洞却以它不可抵挡的吸力引诱我们投身于世界的谜底那深不可测之处。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