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2年04月04日 星期三

    微博图书的乐与痛

    《 中华读书报 》( 2012年04月04日   08 版)

        很偶然的机会,看到一种新的阅读方式,就是“微博图书”,我想这大概也是“微博改变世界”的一种方式,但并非所有改变都是好的。其实所谓“微博图书”,就是从各种经典的著作、电影里,把某几句似乎令人振聋发聩的句子,台词摘录出来,使人只需一眼就可以看完。由于这些句子往往有令人耳目一新,或高度契合人生的某种经验,所以常常会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被迅速转载,广泛传播。

        当然,用名著来衡量“微博图书”显得有些不恰当。因为我看别人转载的很多微博图书,都和所谓人生、成功休戚相关,而越是等而下之的作者,就越想把作品写成心灵鸡汤,也就越容易使用格言、警句。但这些作者、选者目的又都十分明确,就是和人最现实的需求紧密相关。日前看到一句,好像是从《教父》里截出来的,是“如果一个男人没有时间和自己的家人在一起,就不会成为一个男人”,这句话看上去十分令人警醒,也容易触动读者。但问题是,没有人会解释为什么这样的男人不会成为一个男人,没有原因,没有细节,只有掐头去尾。而对于现代人来说,又常常没时间陪伴家人,很容易就被击中了。所以,读这些微博图书,常常使人有像本雅明所说“子弹穿过胸膛”般的快感,不需要思考,不需要长久沉浸其中,而只需要猛一瞬间的震惊,电光火石之间就读完了,长嗟短叹也就紧接着来临。

        然而一部名著,如果没有宁静的心态,高度集中的精神,长时间的专注,反复的看、思考,几乎不可能进入到作品的世界中。电影也如此。你不可能边和人聊天边看安哲罗普洛斯,也不可能随随便便就看懂《维罗妮卡的双重生命》,即使像《杀人短片》、《爱情短片》这样70多分钟的短片,也得全神贯注、反复揣摩。比如《百年孤独》,没有认真的抽丝剥茧般区分各种雷梅苔丝、布恩蒂亚,又如何能进入作品的世界?

        现在又有多少个人能看完长达百万字的名著呢?有几个人有耐心沉浸到这些艰深,却又难以给现实的人生带来裨益的书中呢?我一直以为,文学不是现实的世界,也不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文学是完全的创造,文学是一个可能的世界。

        把文学降格为“微博图书”,无疑是令人悲伤的。只是不知道这是时代转变的必然呢,还是在时代转变中,发生的一个插曲?

        南京市鼓楼区   杨磊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