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康慨报道 一部回顾美国记者和历史学家威廉·夏伊勒(1904-1993)及其名著《第三帝国的兴亡》的新书,刚刚由麦克米伦公司在美国出版。
《第三帝国的兴亡》于1960年10月17日问世,乃第一部严肃的纳粹德国通史,出版商事先并不看好,首印只有一万二千五百册,未料立刻成为畅销书,一年内再版20次,硬皮本和纸皮本各销出了一百余万册,《读者文摘》杂志的节本连载,又令它额外罗致了一千二百万读者。它获得了1961年的国家图书奖,美国广播公司甚至在1968年将此书改编成了电视系列剧。
史蒂夫·威克(Steve Wick)所著《长夜:威廉·夏伊勒和〈第三帝国的兴亡〉》(The Long Night: William L. Shirer and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Third Reich)约250页,从夏伊勒的少年时代讲起,止于《第三帝国的兴亡》出版。15岁时,小夏已经立志成为约翰·里德那样的记者(此公堪比另一个斯诺,亲历“十月革命”,并写出名著《震撼世界的十天》), 做“历史的见证人”、“记录保存者和警报发声器”。这三样,他后来统统都做到了。
从1934年初开始,夏伊勒先后为赫斯特的通讯社和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做柏林驻站记者,目睹了德国的一党制如何不断强化,极权主义如何发动人民,严控社会和镇压异见者。大战爆发后,他与戈培尔的宣传部摩擦不断,欲从柏林发稿,需经纳粹三道审查,他本人也一度小心翼翼,努力自我审查,以免触怒戈培尔。他终在1940年被迫离开德国,但有幸带走了自己的日记,次年以《柏林日记》为名出版。
“我在原则上憎恶极权主义的独裁政权,”夏伊勒在《第三帝国的兴亡》前言中写道,“而对于这个独裁政权尤其感到憎恶,因为我曾经经历过、亲眼看到过它对人类精神所作的丑恶的进攻。尽管如此,我在本书中还是努力保持严格的客观态度,让事实自己说话,而仅仅注明每一事实的出处。”
史蒂夫·威克的《长夜》意图讲述冒险故事,而宁愿置大历史于不顾。德怀特·加纳在为《纽约时报》撰写的书评中,据此批评威先生视野狭窄,眼中只有夏伊勒本人,只顺着这一条线来写,亦不曾对《第三帝国的兴亡》之风格和反响有所探讨。但加纳也承认《长夜》十分好读,充满了逃亡、夜会、纳粹和特务,扣人心弦。
首版《第三帝国的兴亡》采用黑色封面,红色书名,并印有一个大大的卐字标志。加纳说,他和许多同样年纪的美国人,至今记得小时候第一次看见父母的这本书时,它那可怕的模样:这是有些小朋友第一次看见卐字,也是进入许多美国人家中的第一个卐字。
1965年,董乐山等九人合译的《第三帝国的兴亡》中译本由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因为作者是资产阶级记者,且书中对“美帝国主义的绥靖政策讳莫如深,未作揭露”,并对斯大林本人“进行了恶毒的歪曲和诬蔑”,因此长期内部发行,多次再版,流传极广,印数极大,影响极巨,获誉极高。
在美国,某些“资产阶级学者”认为此书不够专业,但大多数人都赞同历史学家和记者西奥多·怀特对《第三帝国的兴亡》的断语:“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一个狰狞可怕、令人毛骨悚然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