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1年02月02日 星期三

    为战火中的大师造像

    陶 林 《 中华读书报 》( 2011年02月02日   03 版)

        与1949前后相比,中国近现代史上最为艰难的抗战八年,对文化大师们共有的命运而言固然很艰难,但绝非决定性变化的时刻。透过这段多灾多难的光景,我们能够看到的是中国知识分子那种蓬勃刚毅、不屈不挠和无畏从容的生命底气。战火烽烟之中,不是血肉铸成的长城,而是一个个铁骨铮铮的个人,凸显得更为清晰。

        像很多力图挖掘现代人物史的学者一样,岳南不遗余力从断了层的历史空间里挖掘出那些大师的踪迹来,加以分析、梳理和整合,细致地摸索出他们深埋在大地里的脚踵,充满了“知识考古”的乐趣。先一部《陈寅恪与傅斯年》写尽了两位大师的沧海浮沉,而新一部《南渡北归》则雄心万丈地要为一代人、一批优秀的知识分子造像。纵观岳南的《南渡北归》,虽然以“国破山河”为引子,却绝少那种“吹断山河是胡笳”的悲凉。历史总是在细微命运的沉浮中唉声叹气,却总不免终结于宏大叙事的欢声笑语。犹记每读到现代文学史诸大家,无论是郁达夫、老舍、周作人、钱锺书……笔下抗战的生活是令人难以想象的艰难的,但无论抵抗的、逃亡的、“下水的”还是置身事外的,绝不会在他们的笔端读出亡国的绝望来。这种充沛底气的投射在《南渡北归》之中,则具体展示为知识界的那些个大师们辗转于烽火连天,却从无一人放弃过自己立志的事业,反而把各自的学术做得更加有声有色。

        恐怕少有一段历史进程像中国抗战八年这样,国家多舛而学术益盛的。《南渡》里重点书写的“李庄”与“西南联大”,笔端所照至的那些学者,在隆隆炮火、朝不保夕的困境里仍然坚持不懈地进行学术探索;在既无“评奖”也无“职称申报”乃至没有一点稿酬回报的前提下,还能不慌不忙、不急不躁地一部一部地推出学术精品,秉持着独立与自由的生命姿态,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完全是一副《山海经》神话英雄的群像。《南渡》的记录作为一段历史影像,诚实、全面而又富有人情味地保留了见证既往的巨大价值。历史经由《南渡》,不再是一块黯淡无光的黑洞,而是温暖、冷峻、残酷、热烈、层次分明又百感交集的一段旅程。在战乱和杀戮、野蛮与侵略面前,人的毅力、信念、勇气、智慧、操守……一一慢慢凸显,并且像群星闪耀那样集中呈现出光芒来,遂成就了大师群体登场的美谈。

        岳南是位积淀丰厚写史的高手,一直追踪于历史发现的叙述,文笔严谨,讲究文必有据,并不善于用小说家、散文家笔法刻意去塑造人物、营造氛围什么。但大师总是大师,在极不其意的一笔中,都能展示出独特的人格魅力。李庄虽然拥挤不堪,但来往李庄的人从无懈怠;蒙自虽然偏僻,西南联大虽然简陋,但在联大的人时刻不忘国危与争气,于南湖之畔发奋读书,不顾敌寇之至。他们或许都会以为这是最危险的时刻,是最苦难的困境,但绝不想到纵然如此糟糕环境中的努力,也是终将慢慢变成了绝响。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