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1年02月02日 星期三

    演讲教学的窘境

    纪康丽 《 中华读书报 》( 2011年02月02日   03 版)

        我参加过清华大学中文系举办的“全国高校演讲教学经验交流会-暨闻一多先生演讲艺术研讨会”。这是继2006年以来我国举行的两次英语演讲教学研讨会之后的第三次同类会议。此举充分说明,大学生的演讲能力已经得到高等教育界的重视,演讲课已被多所高校列为选修课。这同时也意味着演讲教学面临着巨大挑战。

        从我讲授英语演讲和参评各类演讲比赛的经验看,中国大学生的演讲能力-无论用英语还是用汉语,本科生还是研究生-最突出的问题是内容空泛,缺乏思辨。表现在八股式的思维模式和口号式的空话套话。如谈体育精神,大都因循“奥运口号(更快更高更强)-体育功能(勇气、信心、合作)-个人感受”的既定模式。论志愿者,必然包含“奉献-快乐-号召”三部曲。千篇一律、妄下断语的现象不禁使我们疑问:中国大学生为什么写不出具有独立思考、论据翔实的演讲呢?

        究其原因,不外乎应试教育和传统思维习惯在作怪。有关应试教育对青少年作文习惯的影响,最近媒体已有诸多披露。许多80后的青年一针见血地指出,小学作文课教会了撒谎,“叔叔”、“红领巾”的形象是那个时代的标杆,可以信手拈来,不假思索地写进作文。这种教育服务于政治的做法,不但使教师做到了“政治正确”,还能保障学生升学率,何乐而不为?!但其直接的后果却使青少年思想苍白,缺乏创新意识。进入大学后,中学时期的弊端暴露无遗。演讲时不对题目深入思考,却对语言大加修饰。仿佛演讲不是以理服人,而是流行话语、华丽辞藻的竞赛。从这些演讲中,看不到当代大学生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与剖析。面对这些由中学教育体制打造出来的“成品”,大学教师需要花费多大力气才能将其转变为“富有创造力”的人才呢?最近国家决定加大教育投资,但愿这笔钱能用在刀刃上!转变人的观念绝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更何况这种观念的形成完全是人为的。

        与应试教育造成的弊端相伴随的是传统思维习惯的影响。演讲的目的在于摆事实讲道理,在于使听众信服。而我们的传统文化恰恰不注重这个过程。譬如,孔子老庄的哲学思想,大都是简单的断语,没有论证,其中的道理仿佛显而易见、不证自明。这种思维习惯与西方哲人完全不同。无论是“苏格拉底式”的追问,还是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法”,都强调对命题进行条分缕析、推理论证的思辨过程。只有经过逻辑论证的命题才能够被人接受,具备真实性。公众演讲起源于古希腊罗马时期。当时的政治家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需要通过缜密思维的论辩说服大众和政敌。老百姓为了夺回失去的财产,需要在法庭上能言善辩,晓之以理。这就推动了演讲的盛行,并将此传统延续至今。和西方这种注重思辨的演讲风格不同,我国在演讲教育上似乎更加注重语言的华丽和仪表的可人。把演讲当成朗诵,带有很强的表演成分。因此,演讲比赛看到选手更注重韵律、节奏、排比、比喻等音调和修辞方面的运用,反而忽视了思想内容这个演讲的核心。擅用官话套话的语言风格每天通过媒体而得到不断强化。比如我们经常听到“我们必须……”或“我们一定要……”,但其后面的理据却很少加以阐述。

        由此看来,要推进我国高等学校的演讲教学,培养21世纪与国际接轨的人才,一要扭转应试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二要提高教师的自身修养。两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中国教育界同仁面临的挑战不言而喻。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