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们说了“图书起名的艺术”,本期我们重点谈出版之后作者需要做的工作。
经过反复修改、交稿给出版社、选题通过、确定封面模式、三校一通读之后,书终于得以印刷出版,我们的心血就此变成印刷本。那么,作者可以松口气了吗?回答是:“不能。”这只是个开始,作者要做的还有很多。
跟某出版社编辑聊天,谈起她最近出的一本面向学生的职业规划书销得不好,编辑叹曰:“作者往往以为书印出来就万事大吉了,便全部放手给出版社。作者如此态度,书是很难卖得好的!”此编辑面临的局面并不少见,有作者认为书出版之后,拿到属于自己的样书,再出席几场宣传活动就算是尽到了自己作者的责任,等着结版税就成了。实际上,书出印厂正是作者需要继续努力的信号。除非我们有侯捷的努力、温伯格的智慧与资历或者谭浩强式的名望与积累,那书应该是“不必费心宣传也卖得好”,否则就要在宣传上做到以下三点中的至少两点:联系出版社为书争取资源,动用自己的力量全面宣传,通过课程形式让书真正活起来。
也许您会不解:“为什么还要跟出版社争取资源呢?书不是他们印的吗?他们肯定会尽力推广的。”要知道,每个社至少同时出十几个品种,与此同时各图书大厦签售会场地、服务器群发广告邮件、在网站做主题活动等都需要安排相关支持,甚至出版社内部对宣传资源争夺得也很激烈的。出版社给书安排的宣传活动,作者务必积极参与。举个IT之外的例子,去年中信出版社有本《科比24》推广时,即使如科比般如日中天的名星也依然准时出席签名售书活动,毫无架子,更不装腔作势。宣传方面作者如果不努力争取,多半社里更不会主动想着推广——大家都太忙了。策划编辑会想“反正书都出了,剩下都是发行的事儿”,发行会想“连写书的作者和出书的编辑都不上心,我还费个什么劲儿?照常发货就行了”。相当比例的新书印出来直接进库永远沉睡的命运便如此造就了。
仅靠出版社也是远远不够的,第二步作者需要动用自己的力量全面宣传图书,从自办书友会、博客文章推广、围脖宣传、发起赠书活动等都应该有所涉及。推广要像写作时那般尽心尽力,而不是敷衍了事。作者都敷衍其他人更会敷衍。
曾有某作者在当当买100本自己的书,然后让快递直接送到出版编辑手里,只丢下一句“你帮我发给业内知名人士,让他们给我写书评”,好像今天还有几十本压在此编辑手里。书就像是作者十月怀胎孕育的生命,宣传不用心就像母亲生了孩子之后把孩子扔给医院,还自认为已经尽到了做母亲的职责,古人云:“生而不养,不如不生;养而不教,不如不养。”希望书有更长的生命周期,宣传方面作者必须亲力亲为。我们努力,编辑才会更努力,于是读者便有更多机会接触、了解我们的作品。
最后,如果时间允许,作者要“通过各种课程形式让书真正活起来”。在IT领域,不少书都会有配套课程(多以光盘形式附在书里),以便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内容。把课程做成光盘有好处,但光盘有时会因为运输或者其他原因无法读取,继而严重损害了读者的阅读体验,而且刻成光盘之后,书在某种程度上就“死”了,除非再版,不然课程难有更新。如果能把配套课程以直播或者录播的形式放在网上定期更新,不但让买到书的读者感觉物超所值从而增加对作者和出版社的认同感,而且也是种很好的宣传推广方法——让书有了属于自己的生命更加鲜活。
总之,图书的出版只是其生命周期中的一步,作者需要在出版后做很多工作。当今社会是个重“显”的社会,即使是好东西,没有宣传仍然可能被信息的洪流快速淹没。仅2009年就有超过30万种图书面世,没有任何书店或者网店能把如此多的书收集齐全。渠道自主进货的今天,分销商更偏爱作者积极参与宣传的作品。
作品虽已出版,作者仍需努力!
预告:出系列图书对作者永远是个诱惑,但对出版社则未必。第一本之后要写第二本吗?如果有愿意出更高的版税的书商要换出版方吗?下期“作者如何面对诱惑”我们为您揭晓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