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0年11月24日 星期三

    书人书事

    “很文人的东西”

    桑 农 《 中华读书报 》( 2010年11月24日   11 版)
    张充和(1913-)隶书对联 20世纪70年代 纸本103×24.7厘米 董桥/藏

        日前,收到董桥先生回赠的新书《景泰蓝之夜》(牛津大学出版社2010版),快读一过。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多次提到张充和。最后一篇《工尺谱归我珍存》中说,张充和年事已高,家中珍藏的一些字画愿意慢慢放出来,让同好收存。她叫弟子白谦慎代为打点。于是,董桥便得到了张充和本人最满意的那册工尺谱《拾画·叫画·硬拷:牡丹亭》。文后影印了封面和全部正文,一页不落。

        好像有人说过,今年的出版界,简直可称“张充和年”。先是孙康宜编的《曲人鸿爪》、《古色今香》,接着是白谦慎编的《张充和诗书画选》,乱花迷眼,目不暇接。八月份,我到北京开会,与三联书店的一位朋友小聚。餐厅幽暗的灯光下,他从包里拿出一册《张充和诗书画选》送我,说是有作者的签名。原来是一张两寸见方的宣纸,张充和亲笔题写的“充和”二字,一枚“张”字印章,旁边是白谦慎的签名和印章。大概美国太远了,不好把新出的书弄去题签,便让她写了一些小纸片,带回来粘贴在扉页上。我一向不在意是否题签本,而且这种方式,还是第一次见到。不过,能有张充和的墨宝,着实让我惊喜了——《牡丹亭》工尺谱也印在这本书中,只选了几页,并不完整。

        与这册工尺谱一同归董桥收藏的,还有那幅著名的对联:“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字写得好,词句也好,很符合张充和的意境。我当天晚上回到宾馆,一页一页地翻阅那些诗书画,美不胜收;而最喜欢的,便是这幅对联了。

        《景泰蓝之夜》一书中另有一些篇目,说的是张充和自存的相关字画,现在已属于董桥的珍藏。有的是与工尺谱一同托人带来的,有的是通过邮寄的。沈从文的书法《读秦本纪》,台静农为张充和画的墨梅,沈尹默为张充和写的《虞美人》和一件小手卷,还有胡适为张充和抄的《生查子》,样样都是精品,件件都有故事,由董桥那支生花妙笔写来,加上精美、清晰的插图,真是赏心悦目。

        董桥近年来的文章,多谈字画、古董。这是他的兴趣,也是他的擅长。好在时代变迁了,环境也不同,他无须像周作人那样抑郁,说什么“无端玩骨董”之类。他可以毫无顾忌地在媒体上直抒胸臆,表达对时事的看法,也可以回到家中,坐在书房或阳台,尽情把玩字画、古董,那些自己喜欢的东西。他是自由的。

        董桥对内地目前的收藏热,并不看好。接受一家媒体访谈时,他说:“……这个市场还没有成熟。我现在玩的都是很文人的东西,在市场上没有那么高的价值。因为中国的收藏家还没有到达这样的高度,多半是暴发户。再过几年,他们收藏的品位成熟了,可能会专找我这些小东西。”

        从张充和那里放出来的,归董桥珍存的,当然是些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