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报:在《成长》中,延续了您对婚姻、家庭一贯冷静又略带残酷的剖析。
王海鸰:作者最好的状态还是客观,从写作性别上讲是中性,是非上是客观的,尽量少带主观色彩和性别色彩。其实对我来说,是第一次以男性为主角。这是因为在儿子的成长中,我洞悉了男人的成长,才有把握写男性。这种写作对我来说也是一次成长,是我的意外的收获。很多人父子关系沟通不畅,以为当了父母就具备了教育的能力和资格。其实是父母不见得有能力教育孩子,没有能力的话当衣食父母最好。我如实地写了过来人对孩子的观察。
读书报:这也是您第一次写军事题材的作品?有遗憾么?
王海鸰:《大校的女儿》是非主流的军事题材。我16岁当兵到现在,等于说我这一辈子都是一个职业,有人说你为什么不写写军队的呢?我说,就是爱极了一个东西,不想把它弄坏。如果我要碰就一定要弄好,不说有十分把握,也要有八分把握。过去我没法写军队,因为我不了解男人。现在我了解男人又了解军队,在把握上就没问题。不足之处是时间不够从容,我想哪怕再有两个月,每一章都会像第一章那么精彩。我的写作已经到了像钢丝一样绷到极点,电话都不能接。我对儿子说,不是没有能力,是没有时间。
读书报:写作中过程中有障碍吗?
王海鸰:一直在开头,扔了无数个,开了三四个月的头,觉得特别难。可是写开了头,我发现原来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成长了一大步。只是我自己不醒悟,一直埋头定位在婚恋里。小说原来就在心里沉淀发酵,就差我梳理传递。开了头以后出乎意料地顺利,有如神助,有时候自己都惊讶。我看过朱苏进的一篇文章里写:“写作,舒服啊!”我第一次体会到。
我已经从性别角色非常明确的作者,达到雌雄共体的境界,这对写作者非常重要,可以钻到任何人心里。过去我一写到男的就犯愁,青年男子更写不了。只好白描,进入不了心里。所以还是跟着生活走,跟着自然状态走,走哪里写哪里。
读书报:在《成长》的写作过程中,您最重要的收获是什么?
王海鸰:作者亲历整个生命才是真正的体验,不能急功近利,为了写作去体验。如果当初我把孩子放在家里去体验生活,将是本末倒置,洞悉生命过程是最重要的。这是我在创作中深切的体会。在我的感情世界里,儿子是第一位的。我尽到了责任,生活的回馈是扎实的,写《成长》不过是意外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