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鹏先生曾治一方印,曰:思想老虎。反复观摩,只觉得有趣好玩,然其意却不甚了了。求教于先生,才知,这方印的背后,大有凄楚的故事在。我当时听来,唏嘘不已。有兴趣的,可仔细辨识一下那印的释文。吾生也晚,一八零后少年,不敢当这大老虎,也当不起这大老虎,没资格,也就不引了。孔子倡仁政,他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苛政猛于虎。他再有远见,再善辞令,也一定不会想到,在两千年后,竟然会有人被冠之以“思想老虎”的名号。谁说今不如昔,现代人的想象力与洞察力,直可谓“惊天地,泣鬼神”了。
历史的演进,蹊跷得很,总叫人哭笑不得。昔日“思想老虎”的罪名,今日却变作“思想者”的英名。幸,还是不幸?
我想还是“幸”吧,幸运,幸存,好的思想总会闪光,也要闪光。哪怕能发一次光,哪怕我们只是窥测到了它的影子,哪怕只是对如我一般不知历史为何的,八零年代的新一辈。如果你把这看做是我的自我辩解也无妨:林先生有诸多名号,为什么独我以思想者名之?
林先生最显明的,是书法家的名号。能得此名,书法之功力当不在话下。可我更看重,书艺背后的学问,文章,做派。无此,那些笔墨无异于一次性的表演,是的,不丑陋,很精彩,但一定不会长久流传。
真正思想者,必有刚正之文格。先生阅世,战争也好,苦难也罢,上下求索,追求真谛,难有革命者的经历,幸得学问家的眼光,沉思、反思、凝思、痛思,蓦然回首,才发现自己的精神已退回到故纸堆中,而脚下的大地却依旧滚烫、火热、感人,让人深情,亦让人踟蹰。此般境地,以血书之,必有高格。先生之文体、文风,文章风度,亦独树一帜,自成一家。生气淋漓,多用短句,直取核心;考证精确,下语非凡;佐以现实,调料调侃;慷慨悲歌,荡气回肠。那些个夜里,读他的文字,他一次次将我打倒扶起复又打倒。
真正思想者,定有非凡之识见。非凡之识见,来源于非凡之功夫。试问今倡国学者,有几人读经?不要说时下这些人,就是“今天八九十岁的人,真正受过系统经学教育的已经很少,太初先生(周一良)、季黄先生(朱家溍)、畅安先生和我的父亲(指赵守俨,笔者注)这一辈人,也只能在家塾(家馆)中受到比较正统的经学教育”(所引自赵珩,《畅安先生的学问》,《读书》杂志2009年第三期)。林先生不在世家之列,自幼家贫参加革命,当然也不可能系统,但他却是当下极少数用过此硬功夫的人之一,三十岁始知读何书,如何读书,至八十岁余,坐冷铁板凳,焚膏继晷,可以说,五十年如一日,不敢一日断辍。就其学问高境,我不敢妄评,然其关于秦始皇、关于刺客、关于儒法、关于士君子、关于土地制度、关于革命、关于历史演进等的论析,别有创见,廓清我太多太多疑惑。
而思想者之性情外露,便是神采,便是激情。气生道成。只要和先生有过短暂的交往,即可触摸到他那炽热的胸怀。
真正思想者,在我看来,应深具平民品格(此是否与林鹏先生——士来源于自耕农之说,相通?)。我在2004年写过一篇《贵族化的思想者形象》,如今,我仍坚持我的立场,引来,且作为此文之结语:
“罗丹的雕塑《思想者》为世人所熟悉,现在,他几乎已经成为一个符号,一个思想者的符号。看不清楚具体的面容,他的头颅像砸向世界这个大桌子的质疑和不满;四肢紧张,弯曲的手臂,肌肉紧鼓的身体,与垂下的头颅交接,构成历史上最具审美震撼的问号。他在思考什么,人们不得而知;他不知道观众,也不想知道观众,成千上万的观众,在他看来,是蚍蜉,是云烟,是流水,凝固的那一刻,他只知道思考,内心涌动的是对思想纯境的欲望(尽管这一种欲望被他回避目光的姿势掩盖了)。雕塑艺术是一种美的凝聚,是一种情境的抽象。罗丹的“思想者”几乎就是整个人类的一种隐喻,对于真理的渴望,对于思想升华的渴求,虽然美好,但掺杂着忧郁与烦恼。但这样一种近似于苦痛炼狱的思考状态可能对真正的思想的获得并没有实质性的帮助,其逼问深思的情态仅仅是盗取上天真理之火的一个必需要素。形式不能代表内容。因此,在我看来,是罗丹先生将思想者的形象贵族化、神秘化、精英化了,近乎于神。但思想不是神谕,真正的思想者不是盘踞在高不可攀的庙堂的偶像。……他们来自于他们所居住的那块土地,那方村落,那片街道,他们日出而作,日落不息,在人群中,他们,朴素得不能再朴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