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乳牙换恒牙是必经的环节。一般来说,大部分乳牙会在孩子6~12岁按期完成“交班”任务,但在此过程中也会遇到突发状况,导致乳牙“提早下岗”,即乳牙早失。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口腔科医生章萍介绍,乳牙一般会因四种原因提早“下岗”。
1.乳牙外伤。乳牙外伤后撕脱多发生于2~4岁,此外,外伤后牙根吸收、治疗效果不佳、挫入或根折等损伤后拔牙也可导致乳牙早失。
2.龋病。5岁儿童龋病患病率较高,若龋病未及时控制,发展到晚期可能会发生牙根吸收,导致牙齿无法保留。
3.萌出空间不足。前牙区萌出空间不足,会造成乳切牙或尖牙牙根吸收,过早脱落;后牙区萌出空间不足,可能会造成乳磨牙的牙根吸收,过早脱落。
4.多生牙或牙源性囊肿压迫等。这些原因,也会导致乳牙早失。
“乳牙早失,可能会带来不少健康隐患。”章萍指出。
首先,牙弓周长减少。乳牙早失后,会出现相邻牙齿的倾斜,间隙缩窄,新牙萌出困难。缺牙处的对合牙常会伸长,出现咬合干扰,影响咀嚼和牙齿健康。乳牙脱落越早,牙弓长度损失的可能性就会越大,如果乳牙列本身已经拥挤,那么牙弓长度的损失将进一步增加,拥挤加剧。乳尖牙或第一乳磨牙的早失,还会导致牙齿中线偏移。
其次,影响发音。前牙被认为是语言发展及发音的结构之一,乳前牙过早缺失,常常会影响生长发育期小朋友的语言和心理。如果四颗上颌乳切牙过早脱落,可能会出现言语障碍。
再次,导致不良习惯或发育异常。低龄儿童乳牙早失,容易产生不良口腔习惯,比如异常吞咽、吐舌等,这些不良习惯长期存在还会导致呼吸功能受损和鼻呼吸异常,甚至诱发口呼吸。单侧牙齿缺失的小朋友,容易形成偏侧咀嚼,长此以往会造成面部发育不对称、颞下颌关节紊乱等。
因此,家长一旦发现孩子乳牙早失,应及时带其就医。
(《上海大众卫生报》3.4 冷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