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5年03月26日 星期三

    诊室录音这场“信任危机”怎么解

    《 文摘报 》( 2025年03月26日   02 版)

      最近,“患者在门诊偷偷录音”这一话题攀上网络热搜。在网络讨论中,一方面,网友理解未经告知的录音行为可能给医生带来不适;另一方面,也有人提出,不少医生讲话很快,其间还穿插各类医学术语,患者录音只是为了辅助记忆……诊室里偷偷按下的录音键,也可能筑起医患不信任的高墙。

      医生的顾虑:“不怕被录音,只怕被曲解”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博士生张蝶回忆起自己跟着导师上门诊的一次经历。当时,一名40岁左右的中年女士进入诊室后神色慌张,张蝶瞥到对方手机亮起的屏幕上显示着录音界面。“把情况汇报给导师后,我们喊停了对方的录音行为。”如今再看这件事,张蝶的态度要淡然很多:“我不认为她录音出自恶意,看得出阿姨生病很焦虑,在门诊反复追问各种细节。”

      其实,医生们抵触的是未经告知的“偷录”。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研究生黄奕欣跟着导师上门诊时也遇到过患者家属偷偷录音的情况,她直言“挺没安全感”。不少医生表示,如果患者能提前告知需要录音,只要说清楚理由和用途,自己愿意接受。部分医生坦言,自己“不怕被录音,只怕被曲解”。

      患者的无奈:门诊匆匆,问题多多

      为什么会接连出现患者及家属在医院诊室录音的情况?

      大城市的三甲医院每日门诊量巨大,三至五分钟完成的“匆匆”门诊是常态。对于老年患者或复杂病情患者,录音是最便捷的“电子备忘录”。此外,有患者直言:“短短几分钟门诊时间,有些事项自己想多问几句确认一下,但又怕医生不耐烦,所以才录音。”

      一名医生表示,医务人员和患者在对疾病、药物等专业事项的认知上可能会有差距,医生以为自己已经讲明白的问题,患者及家属可能依旧觉得难以理解。所以医院一般要求临床一线的医务人员在沟通时做到表述大众化,还要做到充分告知。

      医患双方需求能否同时被满足

      “许多患者此前并不知道为什么医生抵触偷偷录音,也不知道自己记不住医嘱的时候应该如何寻求帮助。”黄奕欣发现,在许多帖子下,医患交流其实很和睦,是“双方一起探讨解决措施”。

      某家医院的一名管理人员透露,随着医患双方反复提出需求,该院已开始准备推进一项新举措,即在危重症、疑难症手术前,对于患者家属和医生的谈话,由医院进行录音、录像,保护双方权益。这位负责人表示,由医院提供的音频电子数据更加准确、清晰,安全性也会更高。

      不少受访者提到,这场讨论本质上还是围绕医患间的相互信任问题。“目前的患者,绝大多数是尊重医生、信任医生的。”在张蝶看来,随着社会讨论更加充分,医患间不必要的误解有望消弭,医生的境况和患者的需求将被更多人看见。

      (《文汇报》3.15 张菲垭)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