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5年03月01日 星期六

    觉得“心累”,离抑郁症有多远

    《 文摘报 》( 2025年03月01日   04 版)

      “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病了,感觉心好累好累”“每天都很累,却不明白自己在累什么”“心好累,好想逃离这一切”……“心累”这个词,是许多年轻人表达心理状态的高频词。不少年轻人在面对人际关系、自我认知、升学压力、家庭问题时感到无所适从,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否患上了抑郁症。

      对此,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王育梅表示,年轻人常说的感到“心累”,往往可能是陷入了抑郁状态。她解释,抑郁状态是暂时性的情绪不佳,一般是因为生活压力或挫折引发,可通过适当的自我调节得到改善。而抑郁症则是一种精神疾病,其特征为持续两周以上的情绪低落,会对日常生活造成影响,常伴有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甚至还会影响认知能力和生活质量。这两者的诱因虽然相似,但程度有着很大的区别,两者都会因为一些消极的刺激源而产生。相较于抑郁状态,抑郁症诱因一般为较大的生活刺激,以及长期对心理造成影响的刺激源,并且还与家族遗传、神经递质异常等生物学因素有关。

      王育梅提醒,感受到“心累”并不代表自己就会得抑郁症,但对于可能陷入的抑郁状态,年轻人要积极应对,避免负面情绪持续积累。大部分抑郁状态可以通过自我调节或心理咨询得到有效缓解,但也有少部分情况比较严重的,需要及时就医。

      此外,刺激源的大小不仅由外部客观环境决定,还与个人应对能力、心理弹性、家庭支持等内部因素有关,因此,提升应对消极事件的能力和改善心态,是减少“心累”的重要方法。

      王育梅在临床工作中接诊过不少青少年,青少年因大脑处在发育中,心理波动较大,更容易受生活事件影响,诱发抑郁。对于青少年来说,“病耻感”不仅出现在前来就诊的孩子们身上,更多的时候会出现在陪同孩子来看病的家长身上。有很多家长存在认知误区,觉得孩子看心理医生是一种矫情的表现,甚至觉得是一件“不好”的事情。

      王育梅强调,在应对心理问题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家长应当给予孩子理解和支持,倾听孩子的想法。在社会层面,应当通过科普提升公众对心理疾病的认知,消除病耻感;学校也需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兴趣小组活动,促进学生在交流中提升应对负面情绪的能力。青少年要学会接纳情绪,认识到其中也蕴含着改变的能量,分析自己情绪的来源,进而对自己的认知方式以及处理问题的方法作出调整。

      (《中国青年报》2.15 刘昶荣 温珵)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