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安会
我生长在巴蜀交界的水码头朱沱古镇。
史书记载:永川朱沱,古称汉东。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设县,为县衙所在地。
旧时朱沱,商贾云集,生意兴隆,人丁兴旺。古镇老街,街面宽约6米,长1000多米,一条光滑的青石板路两侧簇拥着串架木屋,古朴自然。
临街铺面,屋檐可遮阳避雨,整条街上的居民都从事着陶器、木工、铁器、竹器、糖果、糕点及雨伞经营。
朱沱地处河谷,气候温润,盛产竹子,漫山遍野生长着茨竹、水竹、金竹、苦竹、楠竹……因而竹制品成为古镇的一大产业。
古镇人竹编手艺精湛,竹席、竹帘、烘笼、箩筐、背篼、米筛,筲箕、竹扇、龙灯、油纸伞……琳琅满目,质优价廉,享誉巴渝沿江一带。
那时,我家的店铺在小什字街口,屋檐下是“罗氏油纸伞铺”的店招,店铺里挂着五颜六色、大小不同的油纸伞,散发着桐油的香味。
父亲罗吉利接替祖辈传承下来的手工工艺制伞,开了这家“罗氏油纸伞铺”,可算古镇第一家。油纸伞的店招,如同酒肆、餐馆、茶馆、丝绸和布料铺的店招一样,不断招揽着外地客商。
纯手工制作的油纸伞,工艺十分繁琐,工序就有60多道,需用竹木条做伞架伞骨,皮棉纸做伞面,桐油涂刷防水……从我记事起,早上醒来,就见到父亲带着三个徒弟,开启一整天油纸伞的制作。
伞制作基本成形后,心灵手巧的母亲,就在伞面上着色,画荷花、牡丹、石榴、梅花、虫鱼等吉祥物。
我和我家两个哥哥呢,耳濡目染,无师自通,放学后拿上父亲调好的色盘,为伞面涂上颜色,制成纯色无花伞。
一切就绪,父亲的徒弟就将桐油烧熟,给伞面上两道油,待油干后收拢,就算完工了。
全家人,围着油纸伞,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四季轮回,重复着雨伞的制作。
光阴荏苒,到了上世纪50年代,古镇将七十二行的匠人分别组成了铁器社、建筑社、木器社、木船社、织布社、酱园厂等,开启了集体经济发展,“罗氏油纸伞铺”由此也演变成了“工艺油纸伞厂”。
此后,随着社会的发展,朱沱油纸伞的生产定格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
改革开放后,市场上出现了防雨布、机械制造装配伞骨架,尼龙雨伞五彩缤纷。我家三兄弟抓住机遇,将油纸伞“脱胎换骨”,创办了古镇伞厂。
我们从手工到半机械化,生产出了五颜六色、价廉物美的折叠伞、自动长杆伞、斗笠伞、车伞等。
从此,父辈的油纸伞手艺消逝在了时光的长河里。
(《重庆日报》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