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4年11月13日 星期三

    次生口语的学理逻辑与传播形态

    《 文摘报 》( 2024年11月13日   06 版)

        近年来,中国正快速步入智能互联时代,新媒介带来的话语革命突出地表现为新媒介的口语进程。美国学者沃尔特·翁的“次生口语”理论奠定了新媒介话语演变的基本逻辑和动力,拥有强大的研究容量和活力。“次生口语”作为一种在数字时代崛起的口语表达形式,它聚焦于口头言语、即时性以及公共互动,将直观、简练、即时的语言,并将书面文字特点如文本的持久性、信息存储和广泛传播融入其中。“次生口语”的学理逻辑涵盖以下三方面:其一,在“后识字社会”的有效适应性;其二,对“后语言论”边界的突破性;其三,对“社群传播”的阐释性补偿。

        如今,次生口语正以新的形式在数字媒介环境中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影响着媒介信息的传播、文化思维的塑造以及社群关系的凝聚。当前,耳朵经济、多模态大语言模型、虚拟数字社区已然成为中国媒介话语实践的重要角色,巨大量级的话语实践建构着世界范围内的特殊性、民族性和前沿性。“次生口语”理论将为中国新媒介话语生态发展的解释提供契合的理论钥匙,构成了中国媒介话语由Web1.0向Web3.0演变的底层逻辑,由此贡献了具有中国经验的口语传播范式。

        在Web1.0时代,中国网民们每天在聊天室、论坛、贴吧中输出了庞大的交流语量。“次生口语”在Web2.0时代表现为更具互动性、游戏性、视听耦合性的“数字口语”;在Web3.0时代则演化成为用户提供“具身”模拟并增强现实传播体验的、基于人工智能算法的、多模态交互的纽带“元口语”。随着数字时代的发展,口语在多媒体环境中的融合与创新将继续为口语文化带来更多可能性。

        (《现代传播》2024年第6期 翟羽佳 赵英乔)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