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4年08月17日 星期六

    “侠女”李乐诗的极地情缘

    《 文摘报 》( 2024年08月17日   05 版)

        李乐诗

        齐刘海、齐耳短发,一副金丝边眼镜,说话轻声细语。很难想象,眼前的李乐诗号称香港“侠女”,是中国首位踏足地球三极的女探险家,曾十赴北极,八探南极,四攀珠峰,全身心投入到极地环保事业。“世界因你而美丽——2023-2024影响世界华人盛典”日前在香港举办,80岁的李乐诗荣获“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穿越无垠天地,惟愿万物共生。”颁奖词这样说。

        李乐诗与南极结缘,十分偶然。

        1985年2月,中国在南极地区建立首个科学考察站长城站,同年5月拟在香港举办展览。作为小有名气的广告设计师,李乐诗应邀参与展览设计,接触了大量鲜活的南极一手资料,看第一眼就被那辽阔又神秘的异域迷住了。

        从小,探险家就是李乐诗心目中的英雄,《鲁滨逊漂流记》《环游世界八十天》……她爱不释手。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她利用业余时间独自环游世界,游历了100多个城市。南极科考展触发了李乐诗的极地探险梦。同年9月,她鼓足勇气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请,以摄影师身份随国家科考队共赴南极。申请获得批准,她成为中国第二次南极考察队中唯一的女队员。

        1985年末,经过长途辗转飞行,李乐诗来到魂牵梦绕的南极,踏足南极那一刻,“心情就像远嫁而来的新娘一样激动,心里暗暗发誓,决不会辜负这片土地。”

        此后数十年间,她的极地探险梦一发而不可收。1991年,她乘坐“极地”号从南极归来时穿越号称“暴风圈”的西风带,遭遇12级飓风、20米高的巨浪,巨浪从船尾冲上二层甲板,将密封好的后门连门框一同拍碎,涌入船舱。危急时刻,李乐诗把拍好的胶卷装进密封盒里,照常返回现场拍摄,“我不怕,怕就不来了”。

        多年的极地行走,让李乐诗深刻认识到极地对人类生存环境的重大影响。“北极的夏天,已经能下海游泳了。”她一声轻叹,“北极、南极和青藏高原承载着地球对气候变化最敏感和最脆弱的生态系统,亟待保护。”每次从极地回来,她总忙个不停,办展、授课、著书……

        随着年龄增大,李乐诗深感个人的力量有限,向社会发出创建极地博物馆的倡议,希望借此增进公众对中国极地科研事业的认识,唤醒极地环保意识,助力培育新一代优秀科学人才。为此,她在香港创办极地博物馆基金,通过举办内容丰富的活动推广极地科普教育,激发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对极地科研和环保的兴趣,还多次组织极地实地考察。

        2013年,在李乐诗的奔走呼吁下,香港赛马会气候变化博物馆成立,这是香港第一所以气候变化为主题的博物馆。李乐诗将考察成果的绝大部分捐赠给馆方,包括数万张珍贵图片、几百小时影像资料,以及极地标本、考察装备等,部分展品在馆内“极地廊”展区常年展出。

        其中最惹人注目的,莫过于中国第一艘极地考察破冰船“雪龙”号模型。李乐诗与“雪龙”号的缘分不一般。早在1996年,国家有关部门提出“雪龙”号在赴南极途中停靠香港的动议。抵达当日,作为协调人之一,李乐诗坐船出海迎接。

        再次相逢是三年后的1999年7月。李乐诗随中国科考队首次对北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在“雪龙”号上度过了难忘的两个多月。2004年10月,中国第21次南极考察出发之际,“雪龙”号极地考察船到访香港。李乐诗像迎接亲人一样欣喜,联络张罗,牵头策划了一系列活动。

        20年之后的今年4月,刚刚完成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任务的“雪龙2”号首次来到香港,再度掀起一股极地科学热潮。“这是中国自主建造、具有世界顶尖水平的极地科考船,破冰能力和科考能力都比‘雪龙’号大大跃升。”李乐诗登船细看,掩不住满眼的骄傲。

        (《新华每日电讯》8.2 陆敏)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