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4年07月24日 星期三

    论点短辑

    《 文摘报 》( 2024年07月24日   06 版)

        论元杂剧“庶民娱乐”的兴盛——文人“身份危机”的文化结果

        杨文斌在2024年第3期《内蒙古社会科学》上说,元代的社会变革不仅影响了文人阶层的社会地位,也重新塑造了元代的文化面貌。在元朝近百年的历史中,开科取士的时间只有48年,科举在元朝有一半的时间废而不举。科举制度的废行几乎堵住了文人“学而优则仕”的道路,元朝文人因此涌入庶民之中,成为小吏、书会才人。通过对《元典章》《元史》《录鬼簿》等文献进行整理研究发现,这一庞大的文人集体的创作力使以杂剧为代表的“庶民娱乐”空前繁盛,与此同时,元代社会环境促进了庶民文化的繁荣,如“唱词”“祈神赛社”等民间文化活动的盛行,为文人群体投身“庶民娱乐”提供了现实基础。废除科举制度和“庶民娱乐”的兴盛交汇,形成了元杂剧等文学成果,元杂剧的发展也催生了中国古代通俗文学的兴盛。

        器物图像与李白形象的民间建构

        倪爱珍在2024年第2期《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上说,中国古代陶瓷、漆器、竹木雕等民间器物上保存了大量的人物故事图,由于器物与大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其上的图像最能反映历史人物在大众中的传播与接受情况。绘画史上的李白图像题材非常丰富,但民间器物上的并不多,主要就是三类,即醉酒图、观瀑图和骑鲸图,并在长期的传播过程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图式,成为民间建构李白狂士、隐士和仙人三种形象的视觉符号,而这一建构过程又与特定时代背景、民间文化土壤和中国图像叙事传统分不开。民间器物上的历史人物故事图在不断地重复生产中呈现出能指不断简化、所指不断固定化的意指趋势,最终成为象征某种思想观念的视觉符号。

        颂与诵:汉大赋与联绵词关系初探

        段洁文、王承略在2024年第3期《枣庄学院学报》上说,司马相如赋现存7篇,其中联绵词约121个。双声联绵词约28个,叠韵联绵词约62个,双声兼叠韵联绵词约4个,非双声叠韵联绵词约3个,四音格联绵词约24个。音义性是联绵词的本质特征,即两个音节对应的字都有意义,且多数义同或义近。字形方面,不少表现为两个汉字具有相同的与词义相关的偏旁(事物+状态)。分布方面,叠韵联绵词远多于双声联绵词,且有一定量的四音格联绵词变体。这应当与汉赋的“歌功颂德,润色鸿业”而讲究较强的韵律性、节奏感和重复性,从而彰显文章的气质有关。联绵词大量涌现与时代的特色以及文体、语音自身均有一定联系。联绵词及其变体一定意义上促进了汉赋的生成,并体现了汉赋铺陈、讽谏功能和口诵特色。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