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4年07月24日 星期三

    中华传统勇德思想探源

    《 文摘报 》( 2024年07月24日   06 版)

        中华传统勇德思想探源

        ——基于儒道释三家勇论的分析副题引题题一题二

        “勇”本是一个中性概念,意为人之不惧的心理品质,与道德无涉,与善恶无关。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勇”逐渐被赋予了德性内涵,列入德目,上升为勇德。作为重要德目,勇德是人之不惧且积极的生命力量,是德对勇的规限与勇向德的升华,是推动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的生命力量。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勇德思想,主要散见于儒道释三家的典籍之中,它们关于勇德内涵及弘扬之道的论述对当下国民道德人格培养与社会道德建设具有启示意义。

        从内涵上看,儒家论勇遵循着社会整体意识,将“勇”放置在整个道德科目中加以审视,强调“道义之勇”,赋予勇德以道德德性,将其限定在知与仁的道德阈限内,认为勇德只有发乎仁、合乎知、导于义、成于礼,才能祛其劣性、扬其德性。道家论勇立足于事物的自然本性,主张“无为无待之勇”,着眼于摒弃私念、克制人欲,在“无为”“无待”中实现对自然本性的遵循,赋予勇德一种顺应自然、遵循本性的自然德性。释家呼吁“放下之勇”,赋予勇德以坚韧、静修、劝善的精神德性,提倡一种放下执念、清心静修、普度众生的纯粹的出世精神,遵循“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德规律,促使人们恪守关怀世人、行善积福与牺牲自我的道德原则。

        从弘扬上看,儒家遵循由内而外的发现逻辑,而道家与释家遵循由外而内的生成逻辑。儒家强调人性本善,勇德作为一种善德,是根植于人性的一种为善的力量,弘扬勇德精神离不开对人性中“为善之力”的不断发现与持续彰显,是一种“为学日益”的过程;而道家与释家注重静坐禅修与无欲无私,认为外界的牵绊与束缚、内在的贪恋与不舍使人充满疑虑与怯懦,弘扬勇德精神就是要丢掉一切杂念、私心与贪欲,无欲无私而无惧。

        (《武陵学刊》2024年第1期 李保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