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4年07月13日 星期六

    无言的英雄

    《 文摘报 》( 2024年07月13日   05 版)

        段树民

        “我还有最后一颗‘子弹’,就是自己的身体。”蔡磊这个念头从心中冒出来,就无法再消失。5年前,时任京东集团副总裁的蔡磊确诊渐冻症。2022年4月,他的助理联系到中国科学院院士、神经生物学家段树民教授,询问捐献脑组织和脊髓组织相关技术难题。段树民立即意识到,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他马上添加了助理的微信。

        进一步交流后,段树民得知,对方的担心集中在三点:一是有些愿意捐献的患者分散在全国各地,要怎么和国家脑库的工作人员对接?二是大脑极易自溶,最晚要在捐献者去世后24小时拿到大脑样本,捐献的各个环节是否畅通?三是除了脑组织,可否接收脊髓组织?

        事实上,蔡磊找到段树民,也是先问了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才了解到中国已经有了国家脑库。2022年9月,蔡磊宣布:去世后将大脑和脊髓组织捐献给医学科研用。

        “其实,他们想到的这些困难,在我们看来反而问题不大。脑库一周7天、一天24小时都有人待命。我们还成立了中国人脑组织库协作联盟,当时就已经有19个规范化运行的脑库分库。”段树民说,“很多人问我,脑库建设的难点是什么?我始终说,最大的困难是有捐献意愿的人不多。我们去动员神经科医生,也不太有效果。因为医生去问病人,很难开口。病人会误解和抵触:你还没给我治呢,就找我要大脑?”

        直到2012年底,段树民才收到第一例捐献。患者得了亨廷顿病,经医生动员,签了捐赠书。但之后又撤回了,后来因为家里的孩子也出现病症,他才改变主意。因为他意识到,不捐献,整个家族的“诅咒”可能永远无法破除。“人类大脑1500克,约有860亿个神经元。可这个人体中最精细、最高级的组织生了病,却不能像其他部位那样做活检,只能进行动物实验。很多新药一进入临床试验就失败了。如果能在捐献者去世后对大脑及时取材并进行研究,就能搞清楚这种病在人脑上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段树民是研究神经生物学的,知道人脑样本对于各种神经精神疾病的意义。

        而在蔡磊的感召下,短短几月间,1000多名渐冻症患者签署捐献书。截至2024年6月,全国脑组织和脊髓组织捐献已完成10例,其中3例储存于国家健康和疾病人脑组织资源库。

        郭先生是浙江省首位脑组织和脊髓组织的捐献者。他原本在筑路工程队做技术工作,2018年发病后很快失去劳动能力。随着病情进展,他“连裤子都提不上去了”,关于捐献,他的想法很朴素,认为是理所应当的事:“反正最后烧了也是烧了,一点价值都没有,多可惜!”

        浙江大学医学部教授包爱民在国家脑库从事研究工作,有人问她:“我的大脑很健康,是不是捐献了也没用?”“不是的。我们发送给科学家的人脑样本都是病例对照样本,一个成熟的脑库,健康的大脑数量应该至少是带病大脑的4—5倍。脑库的运作像一个银行,捐献者去世后把大脑存在银行里,大脑是他们的珍贵遗产。”

        科学家再向脑库申请人脑样本,最后产生的利息是什么?“就是对疾病的认识,是治疗的方法,也是新的药物、人类的希望。”包爱民说。

        (人民网6.30 王秦怡 冯群星)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