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4年07月13日 星期六

    显微镜里寻找“冷冻的乾坤”

    《 文摘报 》( 2024年07月13日   05 版)

        隋森芳

        中国科学院院士隋森芳的办公室有点狭小——一个大书柜、一张写字台、一张双人沙发就占据了大半。但办公室的布置又相当温馨:写字台上摆放着一个3D打印模型,是学生送的生日礼物;墙上的相框里,嵌满了学生的大头照;书柜里摆放着他与学生的合影及各种纪念品……可以说将学术气与生活气融为一体了。

        “隋老师实在不像八十来岁的人。”这是周围人对隋森芳的“共识”,他挺拔的腰杆让不少年轻人赞叹。至于其中的秘诀,除了体育锻炼外,还在于几十年勤耕不辍所凝聚的精气神。

        隋森芳出生在哈尔滨,十几岁时随父母来到北京,中学都在北京四中度过,他对体育的热爱就是从中学开始的。“我喜欢各种体育运动,尤其是中长跑。很多人觉得练中长跑很苦很累,但我觉得这对意志品质是非常好的磨炼。”

        1964年考上清华后,隋森芳参加了全校新生运动会,拿下1500米跑的冠军。高年级学生马上邀请他加入学校运动队,每周至少训练4次。除此以外,每天下午4点半,学校就会放广播音乐,提醒大家运动时间到了。不管当时在干什么,隋森芳一定会马上回宿舍换球鞋,然后跑到操场去运动。“体育锻炼是我大学生活最快乐的事情之一。每次训练完,我们先去洗澡,然后去食堂吃饭,再去上自习。这种生活非常有规律、有节奏,效率很高,让我一辈子受益。”他的第二个爱好是去图书馆看书,“那时没有网络,我把所有能找到的文献都翻遍了。无论是读本科、读研究生,还是当老师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保持着这个习惯。”

        上了两年基础课后,隋森芳和同学们开始一边上课一边下工厂实习。1970年,大学毕业的他被分配到清华校办工厂,当了一名工人。他操作过车床、铣床、刨床,与普通工人没有任何区别。隋森芳的同学后来有的成了高级技术人员,有的当了厂领导,他是唯一走上学术道路的,这个机遇既是意外,也是他主动争取的结果。1973年,隋森芳得知清华要从留校的“新工人”里选拔40人读研究生,目的是加强基础科学研究。他主动申请,被固体物理班录取。毕业后,隋森芳留校任教,在物理系继续从事科研工作。

        1984年,清华大学恢复生物系,隋森芳又主动申请调入,从此开始新领域的研究,并培养了一大批人才。提起学生,隋森芳赞赏之情溢于言表,“我的第一个实验室是一个本科生帮着建起来的,他的动手能力特别强……”“30年前,快速冷冻装置在国内买不到,都是我的学生自己设计、自己搭建的。”“这个模型好看吧?是我学生自己做的,跟真的分子结构一模一样……”

        长期以来,科学家们用普通显微镜观察蛋白质时,只能看到模糊的斑点,难以看清结构、解析功能,直到有了冷冻电子显微镜(简称冷冻电镜)才打破僵局。其工作原理是将蛋白质保存在非常薄的液体层中,快速冷冻,再通过科技手段拍摄,得到清晰的三维结构图像。在隋森芳等专家的共同努力下,2010年,清华大学拥有了自己的冷冻电镜,在世界上由追赶迈向引领阶段。“蛋白质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执行者。把它的结构研究清楚,对于重大疾病的预防、靶向治疗等有重要意义。”隋森芳说。

        冷冻电镜目前已经成为生命科学领域的热门技术,隋森芳早年的预判成为了现实。

        (《环球人物》2024年第12期 尹洁)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