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4年07月13日 星期六

    他们留下了时代的华美乐章

    ——忆音乐伉俪瞿维与寄明

    《 文摘报 》( 2024年07月13日   05 版)

        瞿维(左)与寄明新婚合影。

        他俩是从延安走出来的一对音乐界有名的伉俪。瞿维是歌剧《白毛女》的曲作者之一,寄明是《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的曲作者。上海复兴西路卫乐公寓是他们的旧居,我曾多次来到这里拜访我崇敬的两位老师。

        从延安走出的作曲伉俪

        我与瞿维先生相识于1983年。那年上海市文联组织文艺家去安徽采风,其间上了黄山。同行的还有作家冯岗、艾明之、李楚成、费礼文,电影美术师韩尚义、淮剧表演艺术家筱文艳、漫画家蔡振华、音乐家谭冰若等。66岁的瞿维竟同我们小青年一起爬上了天都峰,当然,我责无旁贷地当了他的护卫。也因这段对于老年人来说有点“冒险”的经历,我与瞿维先生成了“忘年交”。回沪后,他邀我去他的寓所,就在那里,我见到了仰慕已久的作曲家寄明老师。

        瞿维,1917年5月生于江苏常州。1933年来到上海,进入新华艺术专科学校学习音乐。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自此他以音乐艺术为武器,进行抗日救亡的宣传,1940年奔赴革命圣地延安。

        寄明比瞿维早半年到延安。她1917年6月生于苏州,原名吴亚贞,1937年毕业于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1939年来到延安,进入中国女子大学学习。为表达“寄希望于明天”的信念,她改名为寄明,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与瞿维一起成为延安鲁迅文学艺术学院的教员。

        1941年,在重庆的周恩来将爱国人士送给他的一架德国钢琴转送鲁艺。林伯渠得知寄明是钢琴家,便将她从中国女子大学调到了鲁艺,还规定只有三个人有资格弹这架钢琴,其中两人就是寄明和瞿维。

        这架钢琴成了瞿维与寄明的“红娘”,1942年初,两人在延安宝塔山下的窑洞里结为伴侣。《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延安颂》的曲作者郑律成,在延河畔为这对新人拍下了合影——两人穿着肥肥的棉衣棉裤坐在土堆上,脸上都架着眼镜,眼神中闪耀着对理想的憧憬。

        同年5月,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瞿维、寄明作为代表参加,并受到毛泽东、朱德等中央领导的接见。20年后,1962年6月10日,寄明在《解放日报》上发表《指路明灯》一文,深情回忆当年参加座谈会的情况。寄明由此认识到创作与深入生活的关系,于是,走出琴房去学习陕北民间音乐,用当地朴素高亢的音乐素材丰富自己的创作。

        三年后,中国新歌剧的代表作《白毛女》诞生。这是瞿维与马可、张鲁合作的作品,被称为“中国歌剧创作的里程碑”,当时在延安连演30多场,观众反应极为热烈。1961年,瞿维创作完成管弦乐幻想序曲《白毛女》。1974年,他根据舞剧《白毛女》的音乐改编成管弦乐组曲《白毛女》。芭蕾舞剧《白毛女》是20世纪的经典之作。此剧编导、原上海舞蹈家协会主席胡蓉蓉和作曲家严金萱曾告诉我,瞿维不仅参与整部舞剧音乐的修改工作,而且整整花了三个多月为总谱定稿。

        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同年年底,瞿维、寄明夫妇随鲁艺的大队人马徒步前往东北。其间,寄明对“二人转”音乐开始研究。历经三年,寄明编著的中国第一本关于“二人转”的著作《东北蹦蹦音乐》出版。此时,寄明把工作重点从钢琴演奏及教学转向创作。她写的《翻身秧歌》《庄稼人小唱》《干活好》《歌唱刘胡兰》等歌曲受到欢迎。

        《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诞生

        1955年,寄明从北京调入上海电影制片厂,先后担任音乐创作室副主任、作曲组组长。自此她开始为一部部电影作曲配乐。

        寄明是四个孩子的妈妈,她十分关注儿童歌曲的创作。她曾告诉我,从一位教师那里听说,现在好听的歌太少,要是有首歌,能激起他们对祖国的热爱,能帮助他们树立崇高的理想,那该有多好啊。讲者无意,听者有心。1981年春天,寄明收到一封来信,拆开一看,原来是位作者寄来的《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的歌词:“我们欢乐的笑脸,比那春天的花朵还要鲜艳;我们清脆的歌声,比那百灵鸟还要婉转……”这不正是自己一直盼望谱曲的歌词吗?她读了一遍又一遍,终于,一个动人的旋律随口飞出。《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随着全国各省市的电台传播飞向各地,成为千百万少年儿童爱唱的歌曲。不久,在文化部、团中央举办的全国征歌中,这首歌荣膺一等奖。

        《好阿姨》《我爱我们的班级》《新中国少年进行曲》等,是寄明先后为儿童创作的歌曲。而其中最令人称颂的,无疑是寄明为电影《英雄小八路》谱曲的主题歌《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1958年,厦门和金门之间发生炮战,全国人民知道了厦门何厝小学13名小学生穿行在战火中支前的故事。一年后,厦门第三中学语文老师王添成,据此创作话剧《英雄小八路》。次年5月,上海戏剧学院教授陈耘带了该校创作系、表演系毕业班100多人到厦门三中采访,负责接待的王添成把剧本交给了陈耘。没想到陈耘看后非常欣赏,几天后的六一儿童节,话剧《英雄小八路》就被搬上福州的舞台,演出迅速引起轰动并引发连锁反应。英雄小八路的故事引起了上海影剧作家周郁辉的关注,他把话剧改编成了同名电影剧本。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认为这是个好题材,决定拍摄,并把谱写这部影片主题歌的任务交给了寄明。

        在复兴西路的寓所里,寄明翻看着还带着油墨香的剧本和周郁辉的歌词,与瞿维探讨该如何作曲。瞿维建议寄明到实地采风。寄明马上赶到厦门,寻找那些已升入初中的支前小英雄,听他们讲述当时冒着炮火上阵地给解放军送饭、送开水的故事。

        采风快结束时,一段热情奔放、节奏和起伏度较大的曲调在寄明耳边萦绕,她连忙挥笔记下,《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的初稿一气呵成。60多年了,一代代中国少年儿童唱着这首歌,爱祖国爱人民,鲜艳的红领巾飘扬在前胸。

        (《解放日报》7.4 马信芳)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