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4年05月08日 星期三

    屈原《橘颂》对颂体文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 文摘报 》( 2024年05月08日   06 版)

        刘勰在《文心雕龙·通变》篇提出:“变则可久,通则不乏。”他认为,任何一种文体善于变化才能持久,善于会通才能避免僵化、贫乏。颂从先秦原始状态的“颂诗”“颂文”中衍生出来,逐渐与乐舞分离,到汉代发展成为一种实用文体,且具备了自身鲜明的文体特征。屈原《橘颂》对颂体文的形成与发展,有着独特的贡献和价值。

        第一,《橘颂》“以颂名篇”对颂体文具有开创性。《诗经》“三颂”之“颂”与“风”“雅”一样,只是编辑者按音乐性质对诗歌作品所作的分类,具体到“三颂”四十首作品,也不以“颂”名篇,其内容、形式尚没有统一的定式,并没有从“诗”中独立出来。而在先秦典籍中,以“颂”为名的《管子》“国颂”是治国牧民的政论散文,《庄子·天运》“有焱氏之颂”则是庄周论道之辞,均与颂体的基本特征不符。屈原《橘颂》是第一篇以“颂”名篇且题旨颂美的文体颂,标志着颂体的形成。

        第二,《橘颂》“美物比德”确立了咏物颂题材。屈原《橘颂》之前,“颂”的对象是祖先、神明、君主以及诸侯等。尽管楚辞起源于《九歌》,继承了南方民歌及巫祭文化的传统,但是经过屈原的改造与创作,屈原的诸多作品已经有了很多纪实、抒情性质。《橘颂》是文人独立创作的书写情志的作品,它以物作比,将歌颂对象扩展为细小之物,以“美物比德”的方式确立了咏物颂题材,在中国文学史上首开美物颂之风,丰富了颂体文的内容题材,开拓了颂体文的书写方式。

        第三,《橘颂》继承并突破了传统的艺术手法,影响了颂体文的艺术风格。一方面,《橘颂》承继了《诗经》音乐文学的传统,保留了四言句式,影响了后世颂体文的艺术形式,使庄重典雅、气势恢宏成为颂体文的主要风格特征;另一方面,它改变了传统诗歌的本体,创立了“骚体”形式。比起《诗经》“三颂”规整的句式与典雅庄重的语言风格,《橘颂》自由、灵巧的表现形式,更便于个体感情的抒发。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2期 丁静)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