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4年05月08日 星期三

    文化认同教育融入“大思政课”何以可为

    《 文摘报 》( 2024年05月08日   06 版)

        根据《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办好“大思政课”,要“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文化认同教育融入“大思政课”也应当以“大课堂”“大平台”“大师资”作为着力点。

        建设文化认同教育融入“大思政课”的“大课堂”

        “大思政课”的课堂之大,在于其突破了传统思政课堂的时空界限。学校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沿阵地,文化认同教育融入“大思政课”,要以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日常思政教育为抓手,建设好中华文化育人的校园“小课堂”。其一,以中华文化的融入促进思政课程的改革创新,充分发挥中华文化在铸魂育人方面的作用。其二,以中华文化的融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并进。其三,以中华文化的融入促进日常思政教育的开展,以主题性、精准性、趣味性增强育人的成效。

        “社会大课堂”将课堂引入了实践的广阔时空视野,强调通过实践活动育人,而文化本身就是人确证自身作为类存在物的实践活动,因而人的一切实践活动都是文化性的,实践育人天然就无法脱离文化的范畴,中华文化的融入则凸显了实践育人的中国特色,为社会大课堂注入了中国精神。在社会大课堂的社会调研、志愿活动、理论宣讲、主题教育、研学旅行等多样化实践活动中,都可融入中华文化。

        搭建文化认同教育融入“大思政课”的“大平台”

        中华文化资源融入“大思政课”,首先要根据具体的文化形态的不同内涵特质制定差异化方案,以精准的“融入点”将其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将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语境下进行重释,将修齐治平、保家卫国的家国情怀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将尊老爱幼、崇德向善的传统家庭美德融入新时代文明家庭教育,将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追求融入中国梦教育。对于革命文化,以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为结合点,将中国共产党人通过艰苦卓绝的奋斗构建起的精神谱系融入对青少年的理想信念教育与使命担当教育。对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时代为源、以实践为基,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创造的伟大成就与伟大实践生动鲜活地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及公民道德教育。在此基础上,将中华文化资源整合汇入思政育人资源库,作为“大思政课”教学素材库、课程库的文化板块,并通过全国高校思政课教研系统形成全国思政教师的知识共建共享平台,依托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与网络教育宣传云平台以资源的互通实现中华文化思政教育的同频同步。

        建好文化认同教育融入“大思政课”的“大师资”

        把“引进校园”与“走入社会”相结合,建好文化认同教育融入“大思政课”的大师资。建好“大师资”,需要为思政教师队伍注入新的育人力量,而文化认同教育师资则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以校园小课堂为育人主阵地,将党政领导、名师大家、英雄人物等作为兼职教师引入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以及日常思想教育活动,结合自身在科研、工作、奋斗中的生命感悟,讲述中华文化中蕴藏的智慧与道理。以社会为育人大课堂,带领学生走向田野,走向实践,在科学精神、工业文化、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不同类型的实践教育基地,邀请科学家、大国工匠、劳动模范等先进代表结合所在行业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历程以及其中发生的动人故事开展“移动思政”“实践思政”。通过师资在校园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之间的连贯融通,实现多元育人主体间的协同构建。

        (《党政干部学刊》2024年第2期 吉振峰 田祖国)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