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4年03月23日 星期六

    拍摄非遗 传承非遗

    《 文摘报 》( 2024年03月23日   05 版)

        当杨心泉在湘西土家族的村寨,亲眼看到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刘代娥,用上千年流传下来的图案做出织锦时,他便彻底被非遗的魅力所折服。自此,杨心泉便开始了长达10余年的记录非遗之旅。他拿起相机,在全国各地拍摄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传承人10余年,用镜头记录了60多位中国非物质文化国家级传承人和他们的手艺。

        2011年,杨心泉在北京参加了一场大型非遗展出,看着琳琅满目的精美作品,听着传承人对作品背后流传下来的历史技艺介绍,他大为震撼,“从那时候起,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的脑海中形成了深刻的记忆,久久挥之不去”。

        2012年4月,杨心泉带着相机,辗转来到湖南湘西,拍摄第一批国家级非遗项目土家族织锦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中国织锦工艺大师刘代娥,她很爽快地答应了杨心泉的拍摄。次年5月,他又再次回访,“那次在刘老师家待了四五天,正好赶上县里活动,又陆续接触到当地其他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凤凰纸扎、毛古斯舞、蓝印花布印染技艺……”

        拍摄非遗的十余年,杨心泉奔走在全国各地,共拍摄60多位国家级或省级非遗传承人。而让杨心泉印象最深的,还是2013年在湖北潜江拍摄皮影戏传承人汤先成,“那时他们已经很久没有公开表演,恰逢镇上组织了一次演出,于是汤老师很兴奋地请我过去拍摄。”可当杨心泉赶到现场后,在舞台都搭建完成的情况下,表演却被临时通知取消,“那一瞬间汤老师脸上那种失落的神情,让我感到特别心酸”。

        在杨心泉看来,江苏的非遗项目特别具有历史的沉淀感,尤其是在南京、苏州这些地方,非遗项目与当地的历史文化息息相关。他曾在江苏拍摄过7位非遗传承人,“如扬州剪纸的张秀芳,苏绣的姚惠芬、南通蓝印花布的王振兴、苏州昆曲的吕成芳、东台发绣的陈伯余……”这其中让他感悟最深的是南通蓝印花布的王振兴,“他已经80多岁,儿子、儿媳和女儿现在都在染房里学习这门技艺,两代人60余年对这项非遗的坚守,让我真正明白了‘择一事,守一生’的深刻含义”。

        虽然非遗作品现在很受年轻人欢迎,想学非遗技艺的人也挺多的,但是真正能坚持下来的很少,“因为确实收入很难保证,绝大多数非遗都是纯手工制作,很多产品费时费力,所以价格偏贵导致市场规模不大。”杨心泉记得,在苏绣大师姚惠芬的刺绣艺术馆里,他看到的十几位绣娘,大多是年龄四五十岁的女性,只有一位三十多岁的绣娘。“和姚老师的交谈中,她也提到了现在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学习苏绣,更难有人沉下心来,把苏绣作为自己一辈子的事业”。

        去年,杨心泉联系了上海一家潮牌服饰,让张秀芳的剪纸作品印制在服饰上,“把非遗的传统文化特色和当下的潮流服饰相结合,推陈出新,共同创新产品,这既能让非遗传承人增加收入,还能让非遗作品以更加新颖的形式传承下去、传播开来,给古老的非遗文化注入新的活力!”通过大量回访,杨心泉得知很多非遗项目的传承越来越好,“我和湖南怀化的一位织锦非遗传承人一直保持着联系,慢慢看着她一个人做非遗,到组织当地妇女成立合作社做织锦,后来和湖南设计学院有了合作。由于政府的重视和大力宣传,现在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喜欢非遗传统文化,我把拍摄非遗的经历分享在社交媒体上后,很多年轻人和大学生都来找我,希望能和这些非遗传承人接触了解”。

        (扬子晚报网 3.16 徐韶达)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