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桑德尔·拜斯
我们讨论好奇心是如何产生的;讨论理解带给我们的最根本的洞见;讨论进步是怎样与技术相结合以及公众眼中的科学。
既然只有一个自然,最终也就只有一个科学。科学造就了人类集体意识中无法逆转的一系列重要转变,也正因如此,科学决定了人类文化。我指的不仅是技术革新所带来的社会经济巨变,更是科学本身所代表的文化意味。基础科学深刻影响着人类对物质及精神的感知,让我们清楚认识到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以及宇宙是怎么来的。夸张点儿讲,是科学定义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
全球化进程并不一定意味着多样性的消失。毕竟,在这个地球村里,比萨不会主动变成北京烤鸭。幸运的是,人们乐于分享丰富的文化盛宴,比如,品尝最具有异国风情的地方美食,体验想法迥异的思想流派,又或是去不同的地方旅游。全球化的最大威胁来自对不同文化的抵触。为了在文化领域里和平共处,我们需要形成一整套参照体系,需要一种体现日益增长的、最根本的、以证据为基础的知识体系。科学助了我们一臂之力。不要对不可否认的事实视而不见,不要违背逻辑。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科学所扮演的角色内涵是:基本科学原理不取决于种族、政治及宗教背景。恰恰相反,在这一进程中,好奇心把我们从集体神话和偏见的锁链中解救出来,展现了超越历史局限性的能力。这也是我依然抱有希望的原因:知识产生自觉意识,意识导致合理举动。
世界上大多数学校的体系里,青少年要选择最吸引他们的科目:艺术与文化、科学与技术,或者介于两者之间的经济与社会。对大多数孩子来说,选择的时机来得太早。我们倾向于把事物整齐地摆在一条直线上,从艺术到科学,从创造力到严谨的逻辑,或者用更传统的眼光来看,从男性到女性。所有这一切都显示着让人窒息的狭隘。这种做法暗示:这些学科相互对立,科学是文化的对立面;我们还会产生各门学科互相排斥的印象。有文化头脑的人不喜欢科学,有科学头脑的人对艺术无感。文化怪人憎恨数学,因为数学太难;而科学家们大多都是“呆子”,对人类灵魂的复杂性无动于衷,因为他们连自己的感情问题都搞不定。
怪哉,怪哉!也许我们应该着手把人类大脑的一切努力成果摆成一个圆圈,或者摆在多边形的每个角上,而不是摆成一条直线。这样一来,我们便能极大程度地改变人类文明的整体形象,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各个学科更均衡的划分,即每个学科既自成体系,又居中协调。或许更重要的是,这样会开发出无数新机遇,包括可供探索的新跨学科领域或可以教授及学习的新课程。这种方法或许还会解放孩子们的思想,让他们去发现、遵从自己的聪明才智,让追求幸福不再是负担,甚至追求教育就是在追求幸福。
允许中小学生发挥所长,在我看来,是教育的首要任务。我常常对我的学生们说:“才华是你们一生中最珍贵的同伴,值得开心的是,才华会伴你左右,不离不弃。”我们都知道,一生中会有奇奇怪怪、不可预料的转折,你会失去原以为是自己的东西:一路上你会失去金钱、物品、伴侣,还有其他对你来说十分重要的人,也许因为离别,也许因为死亡。但就算在最艰难的逆境中,你的才华仍会伴你左右。在这样的时刻,你会比以往更明白,才华是多么珍贵、不屈;它会给你生存的力量,让你浴火重生。想想那些虽被长时间关押仍矢志不渝的人,如普里莫·莱维、纳尔逊·曼德拉,或是约瑟夫·布罗茨基,他们拥有着强大的精神意志。正是在严峻的环境中,人类真正的品性才显现出来,但同时,品性也指导着我们日常生活的行为。因此我认为,才华对我们忠贞不渝,我们也该对才华矢志不移。
(《衔尾蛇之圆:无止境的科学历程》 中译出版社2023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