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4年03月16日 星期六

    高适和他的大唐军歌

    《 文摘报 》( 2024年03月16日   07 版)

        ■史双元

        高适本是官家子弟,无奈父亲早逝,也没有留下什么积蓄,高适自幼便过着贫困潦倒的生活。高适年轻的时候做过长安漂,和所有的年轻人一样,梦想做唐代的流行歌词大王。但后来发现,这条路不太靠谱,靠写流行歌词来养家糊口,唐宋两代,可能也就北宋柳三变(柳永)一人。

        想通了这一点,高适就毅然决然放下春风词笔,要走仕途。天宝八年(749年),高适四十五岁进士及第,还不算太晚,但所授官职却不怎么样——封丘县尉,掌治安捕盗之事,还要负责“割断追催,收率课调”。都是与刺儿头打交道的事,特别是催租收债这样的活儿,让他感觉很不好,实在干不下去就辞了。

        唐玄宗时期改“府兵制”为“募兵制”,也给很多文人提供了另一条出路,文人掀起了从军热。走这条路的时候,高适已经不年轻了(大约五十岁),好在他遇到了命中的贵人,千里迢迢跑到凉州,他加入了名将哥舒翰的幕府。哥舒翰和高适有着相似的人生境遇,对高适的雄心抱负也十分赏识。

        高适在从军以前已经非常关心边塞战事,也曾经亲自到边塞游历,了解边地生活。他的边塞诗,很正能量,也很务实,歌颂了为国守边的英雄主义精神,也批判了军中的腐败现象,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精神。

        高适的《燕歌行》这首诗既有赞颂,也有讽喻,看似有很多话要说。《燕歌行》采用的是乐府旧题,但写的是现实生活、当下光景。  

        《燕歌行》可分四段。开头八句为第一段,写雄师出征,第二段八句写边塞血战,第三段八句写大战带给战士及家属的身心创伤,末段四句歌颂英雄主义并对战士以身殉国的精神表达了最高的赞美。全诗笔力矫健,气氛悲壮淋漓。

        这首诗最鲜明的主题是对戍边战士为国献身的颂扬,自始至终充满了对前线军人的同情与礼赞。特别是全诗的结尾部分,沉重而悲壮,激昂又苍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战争残酷而胶着,战士视死如归,这是何等勇敢,又是何等正气昂扬!

        他们是守护边境的勇士,是为国而战的英雄。军人的热血成就了边境的完整与安宁:“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那个遍地英雄下夕烟的边塞,留下了让人永远憧憬的英雄主义群像。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这一段,一句征夫,一句思妇,错综相对,写相望难相见的生死之悲、离别之苦,悲情逐步加深。城南少妇,日夜悲啼,肝肠欲断。战士殒身战场,一了百了,但留给少妇的将是无尽的创伤,无尽的流泪的夜晚。

        战士“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思妇“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这种对比带来的彻骨悲伤充满了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除了歌颂与同情,这首诗还具有深刻的批判精神,批判的重点是那些只图军功、罔顾年轻生命的将军们,批判了他们轻启边衅,轻敌冒进,醉生梦死,草菅兵命的恶行。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也是口诛笔伐之句,深刻批判军中腐败,缺乏良将。汉朝威镇北疆的飞将军李广,处处爱护士卒,使得士卒“咸乐为之死”,与当下那些骄横的将军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首诗既有对久戍士卒的浓厚同情,又流露了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同时又以大局为重,认识到卫国战争的正义性,因而呼吁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安全的需要,发出了“死节从来岂顾勋”这样的正能量军中口号,洋溢着爱国激情。

        高适具有的这种政治眼光、军事见解,也说明了为什么在安史之乱中,他能一路升迁到节度使的高位。

        (《一日看尽长安花:伟大唐诗诞生记》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23年出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