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发着香气的鲜艳花朵可以给人带来愉悦的心情,花朵的颜色和气味也为各种传粉动物指明方向,引导它们找到目标。但是近年来,一些花变暗了,一些花不香了。
2020年,美国克莱姆森大学的研究人员收集了1940年至2017年的植物标本。经过对42个不同物种的1238个标本的研究发现,在这几十年里,花朵中吸收紫外线的色素沉着平均每年增加约2%,花的颜色比以前更“暗”了。
而在这期间,恰逢地球气温升高、大气中臭氧总量下降。臭氧层就像地球生物的保护罩,能吸收大量来自太阳的紫外线辐射,使地球生物免受紫外线的伤害。研究人员认为,花朵变暗可能是因为紫外线辐射增加,气温升高导致的,这可能是植物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策略。植物需要阳光才能生长,但太多的紫外线会将它们“晒伤”。而更多的紫外线色素能够帮助花朵“消化”更多的紫外线,保护花朵和花粉免受太阳辐射的伤害。
但这对于传粉动物来说可能是致命的威胁。我们用肉眼无法看到花朵上的紫外线色素,但是许多传粉动物都能看到紫外线色素,当花朵中的紫外线色素沉着过量了,在传粉动物眼中可能就只是一团黑乎乎的东西,毫无吸引力。此外,花瓣上的紫外线色素沉着过多还会导致“微温室”效应,使热量困在花瓣之间,导致花粉最终被“晒熟”,无法繁育后代。这将导致连锁反应——花朵的授粉成功率降低,而传粉动物饿肚子的风险升高,这不仅影响着植物的种群繁衍,也影响到传粉动物的种群生存。
除了看颜色,传粉动物还通过气味来判断哪一朵花是它们要找的,但气温和紫外线也使花朵没有以前那么香了。花的气味是由多种挥发性化合物混合而产生的。研究发现,温度在20℃~30℃之间时,花儿会释放更多的挥发性物质;30℃~35℃时,花香挥发物的释放减少。这是因为,在高温下,花朵中的挥发性化合物的合成被阻碍了,花香也就变淡了。
在大自然中,动物传粉有助于90%以上已知被子植物的有性繁殖,在57种主要作物中,有39种是必不可少的,这些作物总共占全球粮食产量的35%。如果传粉动物找不到花朵,无法完成授粉,那么人类的粮食也会因此减产。
现在我们能做的或许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减缓气候变化的步伐,还植物和授粉动物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也为我们的后代留下一个舒适的地球。
(《大科技》2024年第1期 王丹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