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3年12月27日 星期三

    “网生代”热衷“国潮”的心理动因

    《 文摘报 》( 2023年12月27日   06 版)

        从故宫日历到丝路手信,从《唐宫夜宴》到《洛神水赋》,不论是文博联手文创,还是“汉服”“古风”掀起的时尚潮流,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开始青睐具有传统文化元素的文创产品。“国潮”不仅仅停留在品牌营销层面,更深刻地影响着青年群体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态度。

        网络文化具有跨媒介生产、高度互渗互透、开放性等特点,互联网在满足青年人的社交互动和社群认同上发挥了平台的作用。特别是“网生代”群体,对网络文化有特殊的亲近和认同,他们既是网络文化的参与者、生产者,又是消费者和“冲浪”者。

        网络文艺自诞生之初,就具有鲜明的青少年“亚文化”属性。亚文化的符号意义、快感逻辑和话语风格改变了网络文艺的生产方式,也建构了“网生代”的社群身份认同方式。青少年对亚文化的热衷,其背后是关于自我/群体认同以及文化身份认同的探索。不同于亚文化肇兴之初对主流文化的抗拒姿态,进入“后亚文化”时代,青年亚文化“抵抗”内核的削减及其自身与圈层化、娱乐化、消费主义的结合,使之呈现新的特点。如今,青少年亚文化更多表现为“自我的彰显”,强调对自我价值的追求、对共同的文化身份的认同与归属。

        随着网络文艺不断地成熟发展和审美提升,网络文艺开始向主流靠拢,进一步对接主流文化和传统文化,而其中以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为基因的“国风”成为主流文化与“网生代”建立连接的关键节点。

        “网生代”强调个性化,注重体验感,他们了解传统文化的最大动力来源于兴趣,对跨界碰撞的文化载体抱有更加开放的心态。具备近似或相同兴趣的“网生代”,能够产生共情并从中获得归属感,从而更能激发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自觉,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当“网生代”积极拥抱传统文化,“国潮”破圈便会焕发新的活力,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青年人,会成为一股源源不断的有生力量,于传承中激发传统文化强大的生命力。

        (《中国青年报》12.19 刘亭)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