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3年12月20日 星期三

    自伤是一种无声的求救

    《 文摘报 》( 2023年12月20日   04 版)

        如今,青少年群体中有一种“非自杀性自我伤害行为”。这是一种蓄意伤害自己,但却没有自杀意愿的行为,如对四肢或头部的抓、咬、烧伤、撞击等暴力伤害,还包括一些自我贬损或自我惩罚等精神凌辱。患者普遍反映,虽然躯体受了伤,内心却轻松了许多。

        心理学研究发现,自我伤害的确能在短期内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促进快乐情绪的增长。有学者认为,消极情绪越多,从疼痛消退中获得的解脱感越强烈。所以,经常体验到较高的负性情绪,而又急于摆脱这种消极体验的个体,很容易将攻击性转向自身,人为制造疼痛,从中得到暂时的释放和解脱。

        从大脑的生理机制上讲,掌管普通消极情绪的几个脑区,正是处理疼痛引起的消极情绪的大本营。也就是说,大脑差不多把身体上的不适和心理的痛苦当一回事处理。换言之,当躯体疼痛消失了,大脑会加工出心理痛苦也已经消失殆尽的信号。所以,自伤个体就会用替代转移的方法处理消极情绪。

        非自杀性自我伤害行为虽然不以自杀为目的,但由于行为隐蔽,会给患者带来难以消除的严重后果。比如有的患者过度自伤,不得不入院治疗,造成永久性的疤痕、毁容、残疾,甚至死亡。

        其实,自伤行为是一种向外界无声地发出求救的信号,如果周围的人能够及时发现,并给予正确的应对,如送往专业的心理机构给予心理治疗,可以避免更多悲剧的发生。

        (作者: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副主任医师李则宣、黄任之)

        (《家庭医生报》12.4)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