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春捂秋冻”,这个时节气温下降,不少人都坚持“冻一冻”,希望能提高身体的免疫力。然而,“秋冻”并非人人适宜。
秋季是夏季和冬季的过渡阶段,适当地让身体处于凉爽的状态,接受一些寒冷的刺激,可以增强机体耐寒能力和抵抗力。不过,晚秋时节昼夜温差增大,一旦有强冷空气活动,气温急剧下降,再一味强求“秋冻”,就会适得其反。
特别是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受寒冷刺激后,会使原本就存在的心肌缺血、缺氧等问题更加严重,加上“秋燥”常引起体内缺水,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极易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中风等的发生。
此外,胃肠道对寒冷刺激非常敏感,若不慎着凉,容易引起胃炎、胃溃疡等疾病,严重者可引起胃出血、胃穿孔等并发症。
支气管炎、哮喘、肺心病等患者也不宜“秋冻”,寒冷会对人的气道产生不良刺激,使疾病复发或加重。
患有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患者常反复出现腿部胀痛、沉重感,受寒后可使上述症状加重。
糖尿病常并发血管神经病变,表现为微循环障碍、手足麻木等,寒冷刺激不但会加重糖尿病,还可能加重微循环障碍,导致血管神经病变进一步加重。
此外,对“秋冻”的理解也不应局限于天气转冷而不急于增衣保暖,还应加强体育锻炼——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和新陈代谢能力。人体新陈代谢越旺盛,耐寒能力就越强。
(《北京青年报》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