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3年09月27日 星期三

    论点短辑

    《 文摘报 》( 2023年09月27日   06 版)

        从“德”之初义看“德”之美

        党圣元、刘伟在2023年第3期《中原文化研究》上说,关于“德”之初义研究,学界已经有了不少成果。从这些成果中可以概括出“德”之美的三个层面:其一,生生之“德”。“德”的诞生是古人对生命意识自觉维护的结果,生生构成了“德”的基本属性。其二,伦理之“德”。氏族社会的血亲伦理是“德”的来源和作用对象,但“德”在后世的发展也逐渐突破了这种血缘限制。其三,制度之“德”。“德”最初的表现形态为君主的外在行为,这体现出了“德”的外化属性,使得“德”可以与规则仪式制度等合流,使其接受“德”的规范。

        “三言二拍”的宋史书写与文学想象

        梅东伟在2023年第4期《南都学坛》上说,“三言二拍”关注宋朝的“大历史”,如熙宁变法、靖康之变等大事件和宋高宗、王安石、贾似道等大人物。但小说家叙述的重点却非“大历史”的波澜壮阔,而是“大历史”中的“小世界”,以此展现历史剧变下人物的艰难处境和人生体验,或是历史人物的逸闻趣事和适意生活,“小世界”未必契合正史叙述,却不违历史逻辑,并在“情理”维度丰富了“大历史”。“三言二拍”借“小世界”展开的宋史书写既有对市民趣味的迎合,也有文人趣味的表达,折射出明人对宋史的多元认知和历史观,尤其小说家对“靖康之变”的诸多关注,折射着明人的危机认识与社会焦虑以及对宋代的文化认同。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