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3年09月23日 星期六

    乔叶:写作从来不负我

    《 文摘报 》( 2023年09月23日   05 版)

        乔叶

        不久前,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在北京揭晓,长篇小说《宝水》成为五部获奖作品之一,而作者乔叶也成为我国第一位获得茅盾文学奖的70后女作家。对于得奖后对生活的影响,乔叶说:“我照样要买菜做饭,工资也不会提高,可能别人见到时说这是一个获得茅奖的作家,多了一个头衔。作家是拿作品说话的,如果你得了茅奖以后写不了东西了,有什么意义呢?毫无意义。”

        《宝水》讲述的是太行山深处的宝水村,由传统乡村转变为以文旅为特色的新型乡村,重新焕发生机活力的故事,塑造了女主人公地青萍、德高望重的老人九奶、村支书大英等多个性格鲜明的角色。创作始于2014年,正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力开展乡村振兴的历史阶段,因此有评论说,《宝水》是描绘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当时,身为河南省作协副主席的乔叶到信阳市一个村子参加活动,村子名叫郝堂村,在那里,她看到了和记忆里的农村不一样的气象。“村民正在采春茶,外面打工的人也都回来了,村里评上了美丽乡村示范点,老有所养、少有所依,农闲时开农家乐、餐饮、民宿,农忙时种稻子做农活。不抛家,不舍业,在门口挣钱过日子很滋润。”乔叶被触动了,“有城乡交融,城乡互动,城里人愿意来村庄里休闲,而我童年印象中的乡村是二元对立的,觉得城里人生活更高级,在某种程度上,大家普遍认为抛开农民身份才是成功的标准”。

        乔叶出生在河南省北部修武县的一个村子里,母亲是民办教师,父亲是村里第一个大专生。20岁前,她大部分时间都在农村度过,打小她就觉得自己是一只不受关注的“丑小鸭”,唯一闪光之处是作文经常被老师拿来当范文。她憧憬大学,但初中毕业时,出于现实考虑,选择去了一所中等师范学校,“其实当年也不甘心,后来认识到没别的办法,因为上师范有很多福利,对农家孩子是上佳选择。改变是要跳出农门,因为我大哥、二哥都考师范,现在的话叫上岸了”。

        从师范毕业,乔叶还不满18岁,她被分配到一所乡村小学当老师,因为缺少同龄人,她通过看报来排解孤寂,“中国青年报的副刊上有很生活化的散文,看了特亲切,我觉得也能写,就给他们投稿。”1993年2月,散文《别同情我》发表。父亲身患癌症去世的那一年,乔叶15岁,六年后,她用这篇文章怀念父亲,文中写道:“我父亲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平时感受不到他存在的意义,他去世了,感觉这个家的天塌了。父亲的存在就像身体的骨架,虽然看不到,但他就是支撑。而母亲的意义则像衣服,温暖把你裹起来。”

        此后,《愁嫁》等十几篇散文先后在中青报发表。同一时期,《青年文学》《散文百家》《散文》《人民日报》等也开始发表乔叶的作品。1996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第一部散文集《孤独的纸灯笼》,发行两万余册;1998年乔叶调到修武县文联;2001年又被调到河南省文学院;2007年她当选河南省作协副主席。一路从村小写到县里,再写到省里,先后获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小说月报》“百花奖”、十月文学奖、北京文学奖、锦绣文学奖以及中国原创小说年度大奖等。2010年,《最慢的是活着》荣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

        写作的过程成了乔叶的离乡之旅,而故乡早已物是人非。“因为父母去世早,记忆中的乡村形态不复存在,但我心里面很想表达。”乔叶说,写作的本质是回忆,即不断回望走过的路。郝堂村让她开始了“跑村”“泡村”,从江西、甘肃、贵州到浙江萧山、温州,“四时流转,庄稼什么季节开什么花,这些都还相对好落笔。”乔叶说,“困难的是学术准备,比如写乡村建设,梁漱溟、陶行知、晏阳初都进行过乡村建设,平民教育是哪位先生说的,先要农民化,再去化农民,才有可能提升或者去实践教育理想,这种脉络在小说里可能一句也没提,但我希望尽可能多掌握。写作从来不负我,我也从来不恐惧写什么或者得不到什么,我最恐惧的是对不起我素材本身”。

        (央视新闻客户端 9.18 董倩)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