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华
《诗经·小雅》中写道:“南山有台,北山有莱。”“莱”有时会被误认成“菜”,晋代陆机《草木疏》解释:“莱,藜也。”《尔雅》称藜为“釐”。“藜”字取“黎”意,有数量众多的含义。在各地民间,藜有着更朴实的俗名:灰菜、灰条菜、灰灰菜,这都和它的显著特征——叶片背面着生的白灰状粉末有关。
《本草纲目》还记载了几种别名:“河朔人名落藜,南人名胭脂菜,亦曰鹤顶草,皆因形色名也。”“胭脂”“鹤顶”描述的都是灰菜中叶片带有紫红色的种类。
灰菜有着顽强的生命力,耐旱、耐瘠薄、耐盐碱,分布广泛,枝叶茂盛。自古以来,贫苦百姓将它视为充饥恩物,“藜羹”是最为清苦的平民饭菜。
《韩非子》歌颂上古时尧帝虽统领天下,却保持生活简朴的本色,吃的是“粝粢之食,藜藿之羹”。相传孔子周游列国时,曾遭遇困境,“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糁”,只能吃没有加粮食的煮灰菜,依然不辍弦歌,体现出“临难而不失其德”的圣贤之道。陶潜《咏贫士》诗中写道:“弊襟不掩肘,藜羹常乏斟”,诗中写的隐士荣启期、原宪连藜羹都难以饱腹,衣食不继,仍然不慕名利。
灰菜的口感有点像同科植物苋菜,但因草酸含量高,有一定的涩味。用它做羹的吃法现在已经不常见,通常是洗净后裹上面粉、油盐蒸着吃。
《红楼梦》里平儿向刘姥姥要的“灰条菜干子”也是一种加工方法,晒干的灰菜可以泡软后炖鱼、烧肉,据说也别有风味。但是,灰菜中含有卟啉类物质,如果食用过量,可能会诱发日光过敏性皮炎,导致不适。晒干的灰菜茎叶烧成灰后,含碱量较高,用这种草灰淋的水能够洗净衣物。
在古代,藜还有特殊的“助老”作用。灰菜的近亲杖藜,有着高大的植株,木质化的老茎质地结实,又比木材轻,晒干后可以制成老人用的手杖,正如“杖藜扶我过桥东”诗中所写。《拾遗记》记载一则西汉学者刘向的故事,他在天禄阁废寝忘食地校书,一位身着黄衣、手持青藜杖的老人进来,见室内昏暗,“乃吹杖端,赫然火出”,老人自称为太乙之精,为刘向传授《洪范五行》之文、天文舆图之牒。后来,“藜火”成为勤奋学习的用典。
(《今晚报》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