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逾古稀的张先生春季喜欢吃时令菜春笋,然而几天前突然右侧腹痛,疼痛感逐渐加重,伴有发烧,急诊送医后发现右下腹部有压痛及反跳痛,腹部X片显示有游离气体,初步判断为肠穿孔,再行剖腹探查,结果是盲肠根部憩室穿孔,内见0.8厘米大小春笋一枚,春笋嵌顿造成憩室坏死穿孔,经憩室切除肠修补引流抗菌治疗后康复。
65岁的王女士嗜食蜜饯零食,三天前吃花生米,之后突然大便出血,呈柏油样便,每日五至六次,急诊胃镜下发现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出血,经胃镜下冲洗发现内有两粒未嚼碎的花生米,取出花生米后,用血管夹止血成功。
消化道憩室是指食管、胃、小肠、大肠壁呈局部向外膨出形成的带状突出,可以发生于消化管道的任何部位,以十二指肠降部最为多见,其次为食管、小肠、结肠和胃。
正常时胃肠道腔内有一定压力,这压力部分被腔外压力所抵消,部分由具有弹性的胃肠壁组织承受,处于平衡状态。假如某一部位的消化道管壁层组织因先天发育不良或后天损失而发生退行性改变,以致局部承受腔内压力的能力减弱,或者肠道处临近组织相关性粘连或肠壁表面脂肪积聚过多而牵拉肠壁,使局部消化管壁突出形成憩室。
消化道憩室多数患者无症状,在X射线钡餐、灌肠、腹部平扫CT或内镜检查时偶然发现。憩室开始约0.5厘米开口,逐渐形成口大腔深。如憩室口小、底大或多发性憩室时,可以在憩室内出现腹部局部不适或隐痛。如果这时有食物残渣落入腔内就会引起憩室穿孔和出血等并发症。
无并发症的消化道憩室对人体健康多无明显影响,一般不需要治疗。如果有严重憩室,消化道出血或穿孔等并发症时才考虑手术切除病灶。
中老年人易患消化道憩室,故应选择易消化的食物,避免不易嚼碎的笋、花生米、炒黄豆等,这些食物如食用不慎容易掉落到憩室,引起出血、穿孔、炎症等并发症。
(作者: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教授姚礼庆、天山中医医院主治医师吴庆红)
(《新民晚报》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