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南方科技大学、上海科技大学等新型研究型大学快速发展,在招生培养、科研成果、学术声誉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如果新型研究型大学从新建伊始就作好顶层设计和发展规划,在资源充裕的前提下,加上高水平团队的有效治理和运营,完全有条件在较短时间内取得良好的建设效果。
然而,随着学校规模逐渐扩大,体制机制有可能没有最初那么灵活,人与人之间也容易逐渐形成自己的利益格局,决策效能和治理成本越来越难以控制,“大组织病”就逐渐显现出来。不少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创建者敏锐地指出,部分新型研究型大学或许与传统研究型大学走上同质化发展的道路。
新建的新型研究型大学往往是通过突破传统建设和发展模式,以及固有的发展限制和约束,构建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全新的科研组织模式,形成全新的治理体系等途径,在较短时间内取得突破性成效的。经过一定时间的发展后,大学组织的各种内部要素和外部环境都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如果能顺应这些变化带来的挑战,成功延续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各种制度优势,这些新建的新型研究型大学将会继续取得成功。反之,这些大学很可能会被逐渐同质化为传统研究型大学,逐步失去创新活力,我们需要警惕这种风险。
只有新建的新型研究型大学不断取得建设进展,同时激发大批传统研究型大学由点到面向新型研究型大学转型,才能让我国更多的研究型大学自发聚焦国家战略需要,瞄准关键核心技术,做到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在创新生态体系中发挥引擎作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科学报》2.28 张端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