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3年03月04日 星期六

    “电焊花木兰”

    《 文摘报 》( 2023年03月04日   05 版)

        易冉

      铁水的温度,在1100℃至2300℃之间;电弧的温度,在6000℃至8000℃之间——这是与易冉近在咫尺的温度。生于1982年的她是一名电焊高级技师、高级工程师,从事重载高速铁路货车焊接。她是全国劳模,也是湖南省第一位女性“大国工匠”。二十多年间,易冉扎根于这份滚烫的事业,就像她手举焊枪时,胸膛里那颗火热的心。

      “焊工手里有团火,四季炙热无法躲。十个焊工九个黑,全身上下全是灰。”这是易冉和同事们工作的写照。18岁时,她从武昌技校毕业,正式进入株洲车辆厂(中车株洲车辆有限公司前身)。“你聪明、能吃苦,将来当个技师没问题。”师傅杨卫东这样鼓励她。

      对易冉而言,这份工作的确挑战艰巨——学校学的主要是手工焊条焊法,可工厂用的是半自动气体保护焊,这意味着许多技巧要从零开始学。入职时正值盛夏,身材瘦小的她加入底架转胎班。这是整个车间劳动强度最大、工作条件最艰苦的班组。送丝机加上焊丝有几十斤重,时常要提着它来回走。20公斤一盘的焊丝,每天要消耗一盘半、焊完125米,才达到工作量。

      因为焊花飞溅,易冉不得不穿上两层厚厚的长袖工作服,捂出一身汗。入职头一天,她的脸就被高强度的电弧光灼伤了。如今,她的额角仍有褐色斑痕。

      越是艰苦,越需要努力。入职一个月,她获得株洲市电焊技能大赛第三名;参加工作头三年,她囊括工厂年度比赛的全部冠军。23岁时成为集团内部最年轻的电焊技师,26岁时成为湖南省当时最年轻的电焊高级技师。“她用比别人短得多的时间取得了许多成绩,是因为付出超乎常人的努力。”2007年被评为“湖南省技能大师”的杨卫东,这样评价自己的徒弟。

      2011年10月,29岁的易冉作为7名技能组选手之一,代表中国参加在德国吕内堡举行的“嘉克-LVM杯”国际焊接大赛。多国选手云集的赛场上,她是唯一的女选手。易冉沉着细致的表现令组委会折服,为她专设唯一“特别奖”,并公开展示其参赛作品。她的照片被刊登在德文报纸上,人们称她“中国的电焊花木兰”。

      重载高速铁路货车,是高铁“中国制造”的一张名片,代表着重载运输里的中国力量。易冉和同行们,是名片的锻造者之一。能攻硬茬、善打硬仗、敢闯硬关——工作中,这是同事们对易冉的一致评价。在易冉看来,自己的工作多数时候是“遇到问题就解决问题”。轻描淡写的背后,实则是她二十多年如一日的攻坚克难与执着求索。“不服输,而且爱钻研,既苦干又巧干,所以易冉总能攻下别人攻不下的‘山头’。”杨卫东说。

      公司有一支女子电焊技师攻关队。易冉是这支队伍的第三任队长。自古以来,在“工匠”行当里,有着“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戏言。在女子电焊技师攻关队第二任队长、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袁红君看来,易冉用实际行动打破了这种偏见。袁红君记得,十余年前,在一批出口车辆的生产中,有一个圆形工件需要用到新的焊接工艺,从试验到投入批量生产,前后耗时一个多月,易冉投入大量心血,几乎是通宵达旦钻研,“当她终于摸索出办法,焊好之后,立马就去帮班组里的每一位同事,教大家操作时毫无保留”。

      在一些职业院校里,易冉分享着自己的故事,“你们听过‘竹子定律’吗?竹笋破土的前4天只长了3厘米,从第5天开始每天长30厘米,六周就长到15米。这之前,它的根已经在土壤里默默延伸了数百平方米,储备养分和能量。”易冉说,“别担心付出得不到回报。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

      (《新华每日电讯》2.10 袁汝婷 刘芳洲)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