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3年03月04日 星期六

    她们,从土耳其震区归来

    《 文摘报 》( 2023年03月04日   05 版)

        顾佳琰回国后接受采访。

      废墟之下,原有的生活气息清晰可见:一本只写了几页的数学练习册,边上还有玩具;不远处能看到锅碗瓢盆,还有用防尘布套着的衣物;地上散落着一堆书,瓦砾之中还有一张全家福。这是顾佳琰和庞倩如抵达救援现场后看到的一幕。

      今年2月6日,土耳其发生两次强震。国内多支民间救援队赶赴土耳其实施国际救援。上海蓝天救援队派出10名救援人员,两位“90后”女生顾佳琰、庞倩如也在其中。在许多人的认知里,灾难救援现场是男性主导的场合。但在两位姑娘眼中,救援就是专业人员去做专业的事,不该有性别区分。

      第一时间报名

      2月6日,顾佳琰从手机上得知地震消息。同一时间,蓝天救援队发布土耳其地震救援报备通知,上海的工作群内也启动了参与国际救援人员的招募。顾佳琰是第一个报名者。

      在母亲顾海英的眼中,女儿就是个说走就走、冲动到有点“嚣张”的性子,有时起早一脚油门就奔向了50多公里外的杭州。她心里支持但也很矛盾:既应该让女儿经历一番,又担心女儿的安危。一个地区在一天内发生两次7级以上的强震,极为罕见。女儿加入救援队后,面对的最大自然灾害只是登陆的台风。

      相较于顾佳琰的冲劲,庞倩如则是考虑周全后作出的决定。地震发生时,29岁的她正在上班,接到通知后,庞倩如没有立即报名。“许多事情都是要权衡的。”她查看了报名条件,翻阅护照确认是否在有效期内,又检查了包括帐篷和睡袋等装备。接着与领导和父母分别打电话,将工作安排好,最后鼓起勇气在群里接龙报名。

      到前线去

      土耳其当地时间2月9日23时许,顾佳琰和队员们乘坐大巴前往土耳其马拉蒂亚的救援大本营。此时,他们的旅途超过20小时。这里距离震中仅38公里,受灾严重,有的建筑物坍塌了,有的仿佛劈开后以一个怪异的角度立着。

      刚到营地,领队万光超和队员张琪接到了即刻上前线的任务。顾佳琰和庞倩如因熟悉电脑操作和擅长英语被纳入指挥部,主要负责后勤事务,包括各类信息收集汇报,以及跟进任务的时间、地点、进度等。顾佳琰还为救援队搭建了卫星通信系统。

      顾佳琰从小习武,觉得体力、耐力上有优势,而且接受过相关培训,相信也能胜任前线救援任务。等到指挥部事务步入正轨,顾佳琰和庞倩如主动申请上前线协助救灾。指挥员同意了。

      此前,顾佳琰看过不少前线发回的图片、视频等,但亲历现场还是有些触目惊心。废墟里有童书和玩具,带滑梯的儿童乐园矗立着,积着雪,布满尘土。救灾现场,除了废墟与瓦砾、各种发动机的轰鸣之外,就是极为单调和重复的作业——框架评测、楼房评测,交流现场情况,实施救援。接着,大型器械和人工交替作业清理碎石,还要时刻注意余震、二次坍塌等危险。

      整支救援队的作业点有133个。有几次,顾佳琰和队员接到求助信息,满怀希望冲到作业点后,通过生命探测仪、“蛇眼”(一种能伸进狭小空间探测的仪器)搜寻,结果却让人失望。有一次,当地居民报告在某处废墟之下有被困者,万光超带队飞奔而去,通过生命探测仪看到3个点,深度约6.3米,庞倩如也在不远处监测“蛇眼”协助搜救。队员们一层层挖下去,从当天12时干到第二天16时,终于找到,但那时他们已经没了生命体征。万光超陷入茫然的境地,直到当地军警安慰他:“你们尽力了。”

      一处作业点,搜救人员挖出一位母亲的遗体,怀中还紧紧抱着孩子。庞倩如看到身材高大的军人们掩面而泣,自己也没能忍住泪水。女性或许能比男性更容易体会到细腻的情感,可在现场,这可能也算不上优势。“情绪就像烟雾,在身体这个盒子里,烟散了,霾还在。”顾佳琰说。

      朋友,抱一下

      震中附近,平均每12小时就会有一次震感较为强烈的余震。有些余震,震感虽不那么强烈,但当地人反应很大,有人叫嚷着冲向室外。而更大的余震是在心理层面。在一处废墟,庞倩如看到两位土耳其女子站着哭泣。她们作为灾民已经转移,但因为亲属被困在废墟下就想回来看看。她们通过翻译告诉庞倩如,第一次地震时,她们家的房子塌了,亲戚邀请她们前往自家避难。可在第二次地震中,亲戚家的房子也倒了,又有数人遇难。庞倩如不知如何回复,只能把她俩搂进怀里。

      一天晚饭时,那两位土耳其女子中的一位找到庞倩如,通过翻译人员转达道:“希望你下次来土耳其不是来救灾,是来旅游的。来找我,我会招待你。”庞倩如意识到,在情绪崩溃的那一刻,自己给她们的拥抱超越了国界和语言。

      大本营附近有1万多名避难人员,物资补给不够。救援队便搭建了爱心厨房,由队员和当地华人捐赠物资,当地人来掌勺烹制简单的番茄酱盖面,每天为受灾人群提供餐食。负责搭建厨房和分发食物的张琪说,“我们能力很小,但要做力所能及的工作。”顾佳琰把母亲准备的零食塞给了一位结识不久的土耳其朋友,还从他那儿学了一句土耳其语,译成中文的意思是——“朋友,抱一下”。

      (《解放日报》2.25 郑子愚)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