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3年以后,来沪的外轮和外侨日益增多,洋酒和罐头食品不断输入。
起初主要集中在虹口,尤以沿江码头附近的百老汇路(今大名路)一带为多。美商开设在百老汇路的有昌升泰、宝昌、顺康等商店,开设在北四川路的有振华、新泰和记等商店,都经营洋酒和罐头食品。1918年,参加同业组织的就有40多家。
1925年以后,该业逐渐向外侨聚居的霞飞路(今淮海中路)、静安寺一带发展。霞飞路上的万兴食品商店就以经营各国高档洋酒、罐头食品和西式糖果饼干、咖啡饮料、奶制品等而闻名。法商开设的永隆、英商开设的慎利等都在业内较有名声。
由于罐头食品制作精良,经久不坏,便于旅行携带以及馈赠之用,国人也竞相采购,销售旺盛,促使行业不断发展。1939年,参加同业组织的增至100多家。
国人制作罐头食品最早的是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创设的泰丰罐头食品公司。其后,上海生产罐头食品规模较大的有梅林、泰康、冠生园、马宝山等厂。国产的罐头食品,除鸡、鸭、鱼、肉罐头外,还有油焖笋、鲜笋、马蹄(荸荠)等具有中国特色的品种,很受东南亚地区华侨的欢迎,外销数量甚大。1934—1936年,上海生产罐头食品18万~20万箱,其中60%销往国外。
抗日战争初期,租界人口激增,罐头食品的进口量大增,1941年达33万箱。后因太平洋战争爆发而中断。国产罐头也因原料不足而产量下降,行业经营清淡。抗日战争胜利以后,美国大量倾销剩余军用物资,1946年进口罐头达83万箱,美制罐头充斥市场。国产罐头生产萎缩,1947年仅产3.7万箱。
汽水果汁业是1843年后在上海新兴起来的行业。上海的汽水生产始自19世纪60年代,初由英商老德记药房自产自销,但设备简陋,产量不高。清同治三年(1864年),英商开设正广和汽水厂专制汽水。老德记药房乃停产汽水。
以后,英商屈臣氏药房兼制汽水。1914年,屈臣氏药房将汽水部售予华商,改称屈臣氏汽水公司。1921年,德商科发药房又兼制汽水,经营3年后售予华商,名益利汽水厂。1936年,美商开设大美汽水厂。1946年,英商将正广和汽水厂售予华商。
汽水果汁的销售有一定季节性。部分大厂产品一般经批发商批销,小厂则自营批发;零售则大都由茶食店、糖果饼干店、餐饮业和娱乐场所兼营。1946年参加同业组织的151家会员中,专营批发的只有22家。上海解放初期,参加同业组织的工业户有46家,批发商业户33家,其中规模较大的有茂兴、勤余、大安、和兴、大昌、元成、永泰等汽水行。
(《解放日报》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