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2年11月09日 星期三

    古人去香山 不只赏红叶

    《 文摘报 》( 2022年11月09日   05 版)

        燕京八景中的“西山(含香山)晴雪”没提红叶,元代的“香山八景”“碧云十景”没提红叶(两次提到松树),清代“静宜园二十八景”也没提红叶……其实,至少在金代,香山即多红叶,只是关注它的人不多。

        或许可以这么理解:其一,乾隆之前,香山红叶没今天这么多。其二,古人更关注人文景观。其实,香山是老北京的文脉所系,从中可读出无限丰富的内涵,足以滋养精神。去香山只看红叶,实在有点可惜。

        香山原本多杏花

        “香山”之名应源于佛教。

        据传释迦牟尼出生地迦毗罗卫城(在今尼泊尔境内)附近有山,名香山(有学者认为是我国境内的卡伊拉什山),地位仅次于须弥山(即喜马拉雅山),是观音得道处。佛教传入后,香山之名亦入。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9座香山(传说有36座),另有18处香山寺。

        香山在唐代就有寺庙,《宛署杂记》载:“妙高堂,在宛平县西四十里香山寺右,唐以来有之。”《香山永安寺记》亦称:“香山在都城西北三十里……香山永安寺创自李唐,沿于辽金,兴废莫详,而遗址仅存。”

        对于北京香山得名,有两种常见说法:其一,山顶有石如香炉。《香山永安寺记》称:“以山有大石如香炉,故名,盖胜境也。”其二,山上多杏花。明代《帝景景物略》说:“香山,杏花香,香山也,香山士女,时节群游,而杏花香,十里一红白,游人鼻无他馥,经蕊飞白之旬。”

        想打猎,去香山

        金代皇帝为什么看上香山?

        首先,金代北京香山已多红叶,诗人周昂在《香山》中写道:“山林朝市两茫然,红叶黄花自一川。”与关外游牧地景色近似,能慰思乡情。据《金史·章宗记》,金章宗于明昌五年(1194年)至泰和元年(1201年)曾七次来香山打猎。

        其次,香山位于北京西北郊,西北属乾卦,象征天、龙、帝王、君子、纯阳和兴盛强健,且景观优美,所谓“香山流泉茂林,一屐即有轩,白雪之气,于西山中当据上座”。

        第三,香山有野鹿,金世宗让皇亲贵族来此围猎,练习骑射技能。金中后期,高层丧失尚武精神,日渐文弱,大定十年(1168年),南宋使节来访,与金朝护卫“善射者”比试,以50比7狂胜。金世宗下令:“女直旧风,凡酒食会聚,以骑射为乐。今则弈棋双陆,宜悉禁止,令习骑射。”

        传说忽必烈到香山猎金鹿,梦中射出两箭,都射在地上,拔箭时两股泉水冒出,遂名为“梦感泉”。清乾隆游香山时,尝“梦感泉”水,觉清甜无比,手书“双清”二字。

        此说不可信,但忽必烈确到过香山。据《元史本纪》:“元世祖(忽必烈)幸香山永安寺,见书畏吾字于壁,问谁所书?僧对曰:‘国师兄子铁哥书也。’……命隶丞相博罗,备宿卫。”意外收获了一位人才。

        把天下名园放入一园

        明正统六年(1441年),太监范弘花费70余万两白银,扩建了香山永安寺。    

        范弘是交趾(今属越南)人,与大太监王瑾、兴安、阮安(紫禁城总工程师)等同乡,他童年被俘入宫,因相貌好、为人老实,得明成祖喜爱,让他在宫中培训宦官的学校——内书堂学习。范弘因此“涉经史,善笔札”。    

        范弘可能和阮安一样,有建筑学才能。明代北京多寺庙,《帝京景物略》中称为“西山三百寺,十日遍经行”。范弘奉佛,明英宗称他是“蓬莱吉士”。范弘后来死于“土木堡之变”,遗体归葬在永安寺。    

        明朝香山红叶已出名,据《长安客话》:“西山春夏之交,晴云碧树,花气鸟声,秋则乱叶飘丹。”虽“飘丹”,树种却不一样。明朝诗人朱国祚在《秋入香山》中写道:“置身著色屏风中,梨叶新红柿子黄。”意思是,红色来自梨树叶,黄色来自柿子树,而如今香山80%是黄栌树。    

        清代造园思想剧变,从原来依托御用寺庙,取真山真水为景,变成在近山开阔处引水造园。可能是受捺钵传统影响,清代皇帝喜“御园理政”。作为“御园”,必须体现皇朝政治理念,即宽阔、公正、大器,且“无所不包”。

        清乾隆十年(1745年),清廷将永安寺大规模扩建成静宜园。静宜园视野开阔、气势磅礴,将天下名园的建筑风格都放了进来。

        皇家有个“奉宸院”

        据学者许彤在《容纳八方——乾隆朝北京西山图像中的仿建元素》介绍,香山景观明显模仿了关外自然风光,与木兰围场、盛京围场、吉林围场、黑龙江围场等,植被相似。黄栌在中国北方不罕见,但华北黄栌矮小、寿命短,香山黄栌高大、树龄长,可见经过人工保护。

        在“静宜园二十八景”中,另有“驯鹿坡”,驯鹿从黑龙江找来,又是人造满洲景观,“绚秋林”和“驯鹿坡”都在半山腰,视野最开阔。

        能打造红叶景观,因皇家有园林植物管理的专门机构——奉宸院。据学者胡楠钩沉,乾隆时,仅圆明园便有“园户五百四名”,遇“冒名顶替、子代父差、孙代祖差、年老幼小不看应差、滑懒者”,立刻斥退。园内植物均有档案,便于追责。

        道光时,清朝是当时全球五大经济体中唯一长期衰退的,为节省开支,大量园户被解聘,造成御园植物退化、死亡。黄栌有经济价值,故香山受影响不大,后经200年持续栽种,如今已达9.4万株。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和1900年庚子之变,静宜园两遭火焚,仅余地基。1917年,华北大水灾,上万村庄被毁,熊希龄设慈幼局,收留受灾儿童千余人。1918年,水灾平息,仍有200多名灾童无人认领,便在静宜园旧址开建香山慈幼院。工程于1919年2月17日开始,1920年完成,分男校、女校,今静宜园中建筑都是此时建成的,而女校的校址即香山饭店。

        (《北京晚报》11.2 黄逸)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