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2年10月12日 星期三

    生而知之 敏以求之

    《 文摘报 》( 2022年10月12日   06 版)

        在中国古代,《论语》一直是读书人的必读书。《论语》的句式整齐,句子也大多要言不烦,是一部原生态的思想的记录。这里的“思想”,应当把它理解为动词,就是孔子一直在思、在想。

        举个例子,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这看起来是在讲“人”,实际上是在讲“学”。

        蜘蛛生来就会结网,螃蟹生来就会打洞,但人一生下来似乎没有什么能力。实际上,上天给了人最重要的能力,那就是学习的能力。由此,也就赋予人一个重要的使命——通过学习去获得维持自己生命的能力,获得提升自己生命的能力:把性命提升为生命,再把生命提升到使命。

        孔子在《论语》中有几次讲到“好古”,实际上指的就是爱好传统文化。文化的核心要素是时间,是历史。任何一种现象,任何一种知识,任何一种事实,如果没有时间的概念,没有历史的积淀,就不可能成为文化。

        “好古”后面接着“敏以求之”。孔子当然足够聪明,但这里主要讲的是敏捷、勤奋,是毫不懈怠地去求知。孔子为什么能够穿透纷纭复杂的表象,看到了一般人看不到的本质呢?因为他有两个特点:第一,好学;第二,勤学。

        后人品读《论语》,千万不能把孔子的思想变成结论或训诫,而要变成自己思想的能力、思想的资源和思想的出发点。

        (《解放日报》9.18 鲍鹏山)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